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高考语文知识,高考语文知识点大全 总结

tamoadmin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1.必考高考语文知识点内容归纳2.高中语文必备文学常识内容3.高考语文语病句知识点总结4.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与历史有关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

1.必考高考语文知识点内容归纳

2.高中语文必备文学常识内容

3.高考语文语病句知识点总结

4.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与历史有关

高考语文知识,高考语文知识点大全 总结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典型题实战兵法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 *** 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知识积累与运用一、书写题: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

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4、换位5、重组四、名著阅读:《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五、语言运用: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

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

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__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五、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 *** 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

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十、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1、材料作文的特点:(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

(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

(3)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1、读懂材料;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

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

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

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高考语文答题公式22010-05-1321:41一、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

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

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必考高考语文知识点内容归纳

成人高考高起专和高起本都要考语文,语文可以说是我们从小学到大的一门学科,而且也是最好拿分的一门科目。我整理了2022年成人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供各位考生参考。

成人高考语文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高频易混词语俗语

1.不齿·不耻:“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不耻”意思是“不以……为耻”, “不认为……是可耻的”。二者表意正好相反。

2. 勾通·沟通:“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而“沟通”指两方能够通连。

3. 定金·订金:“定金”指为了保证成交,预先支付的一部分钱。而“订金”指购买之前约定的价格。

4. 预定·预订:“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而“预订”指预先订购。

5. 作客·做客:“作客”指离开故乡,寄居在别处。而“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6. 质疑·置疑:“质疑”指提出疑问。而“置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

7. 义气·意气:“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兄弟朋友的感情。而“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的情绪。

8. 本义·本意:“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而“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9. 功夫·工夫:“功夫”指①本领、造诣;②同“工夫”。而“工夫”指①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时候。另外,“功夫”除用于“本领、造诣”之意外,可与“工夫”通用。

10. 牟取·谋取:“牟取”指获取名利,贬义词。而“谋取”指的是设法取得,一般用于褒义。

11. 巨变·剧变:“巨变”指的是巨大的变化,而“剧变”指剧烈的变化。

12. 法制·法治:“法制”指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一种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方法。而“法治”:①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法治国;②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13. 自诩·自许:“自诩”指自夸,贬义词。而“自许”指以某种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褒义词。

14. 勉励·勉力:勉励,劝人努力。而“勉力”指努力去做。

15. 处世·处事:“处世”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而“处事”指处理事务。

16. 形迹·行迹:“形迹”指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③指礼貌,如“不拘形迹”。而“行迹”指行动的踪迹。

17. 原形·原型:“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真实面目,常含贬义。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18. 年轻·年青:“年轻”指①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②指事业学问开创的时间不长。而“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19. 连播·联播:“连播”指连续播出(节目)。而“联播”指同时转播其他电视台或电台的节目。

20. 终止·中止:“终止”指结束,停止。而“中止”指因故中途停止。

21. 捉摸·琢磨:“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的意思。而“琢磨”指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③思索,考虑;例:老张的话我琢磨了很久。

22. 妨害·妨碍:“妨害”指有害于。而“妨碍”指阻碍,不能顺利进行。

23. 变换·变幻:“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而“变幻”指无规则地改变,令人捉摸不定。

24. 供品·贡品:“供品”指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瓜果酒食等。而“贡品”指古代属国或本国臣民献给帝王的礼物。

25. 淹没·湮没:“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而“湮没”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

26. 泄漏·泄露:“泄漏”专指液体、气体慢慢流出。而“泄露”指不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

27. 树立·竖立:“树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而“竖立”指物体垂直而立。

28. 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常被误用来形容其他美好事物。

29. 炙手可热:只能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常被误用来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

30.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常被人误用来“首要”“首先”和“理所当然”之意。

31. 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是敬辞,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绵薄之力”才是谦词。

32. 蓬荜生辉:敬辞。表示别人使自己生辉。

33.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34. 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误用于表毫不犹豫地做与正义无关的事。

35. 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多用于否定形式。

36. 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被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37. 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38. 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39. 鬼斧神工:可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认为只可形容自然景物。

40. 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被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41. 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42. 休戚与共: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不同。

43.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不同。

44. 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于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45. 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46.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常与“休戚相关”混。休戚相关:比喻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连。

47.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48.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与教训无关。

49. 不以为然:不赞同。而“不以为意”是指不放在心上。

50. 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二、必备古诗词名句

1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之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2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有作,先寄郑公五首》之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之二)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后出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论诗》)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醉歌行》)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3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只恐夜深花睡去,放烧高烛照红妆。(《海棠》)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 赤壁怀古》)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酬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贺欧阳修改仕启》)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成人高考语文考试技巧

一、基础知识题

1-6题选择题,考的是知识积累。做题时回想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内容,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排除你能直接判断出错误的选项,在不确定的选项中对比选择出最后的正确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题

不要放弃文言文。即使每句只有几个词都看不懂,也不影响理解全文。文言文不像现代文,单凭看某句话很难答题,一般是看完全文,才能答的出题。因为有语言障碍,看它两遍,大致了解写的是什么事、什么人、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个人物是主要的,想想作者写这件事、这个人要说明什么,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态度。尤其解答翻译题,也许单看这个句子同学们翻译不出来,但是从全文的大意和联系上下文,一般我们可翻译出这个句子的大概意思,这样也可以得一半分。

三、现代文阅读题

这类题是最容易拿分的,给出的阅读题都比较简单。阅读文章时要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态度。尤其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态度,这决定了我们答题的语言方向。

1、很多问题可以直接从文章中找出答案,所以一定要细看清题,找到问题在文中出现的地方,答案一般就在前后处。

2、答题尽量答全一些,例如问题问某某事的原因,答案是有三个原因,同学们不要答了一个原因就接着答下一题了,我们要认真阅读文章,答案尽量写得全面,多写了不扣分,少写就少得分。

3、概括大意题,也是要尽量把答案要点写全。概括段意的,可从该段中找出中心句来答题。概括全文大意的,既要把每段的中心内容整理写上去,还要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一般为: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表达/抒发/赞美/揭露/反映……。

高中语文必备文学常识内容

高考语文是三大主科之一,所占高考分值百分之二十,必考的高考语文知识点你知道哪些了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必考高考语文知识点内容归纳,欢迎大家来阅读。

static/uploads/yc/jbh/2020gk/6.jpg"width="484"height="300"/>

高考语文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小编准备了高三语文复习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高考考试语文常考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烛之武退秦师》

1.贰: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荆轲刺秦王》

5.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6.币:持千金之资币

(古义:礼物。今义:货币)物

7.穷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阻塞不通,此为“处境困难”。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8.偏袒: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9.郎中: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0.提: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11.股:断其左股。

(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12.购:今闻将军之首。

(古义:用重金收买。今义:购买,对象是商品)

13.穷:图穷而匕首见。

(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古用“贫”来表示)

14.假借: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借用别人的)

15.提: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古义: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无“投”之义)

《鸿门宴》

16.婚姻: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7.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关系连词,表结果)

18.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今义:程度副词)

19.河: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北:黄河以北。)

20.河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

21.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今义:略)

22.再: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23.山东: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肴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4.细说: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指详细地说)

高考语文的文学常识

1、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佩斯》

2、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3、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

4、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

5、管仲把礼义廉耻四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

6、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

7、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

8、五等爵位指: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

9、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0、五行: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

11、五常(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12、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3、五音:宫商角徵羽

14、五刑:(隋前)墨劓刖宫大辟(隋后)笞杖徒流死

15、死的五称:天子—崩诸候—薨大夫—卒士—不禄平民—死

16、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欧阳洵褚遂良张旭

17、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本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18、五谷:稻麦黍菽麻

19、五彩:青黄红白黑

20、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1、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2、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23、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二更(21—23)三更(23—1)四更(1—3)五更(3—5)

24、五官:耳目口鼻身

25、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赵树理

26、五荤:(佛语)大蒜韭菜薤葱兴渠

27、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28、五味:甜酸苦辣咸

29、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

30、五脏:心肝脾肺肾

31、五陵:高祖长陵惠祖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32、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3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4、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35、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书数射御

36、造字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7、诗经六义措:风雅颂赋比兴

38、六部;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9、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40、古代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清期亲迎

41、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42、六畜:马牛羊狗猪鸡

43、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来陈师道李麃

44、六甲:六十甲子/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妇女怀孕

45、六尘佛教名词)声色香味触法六种境界

46、六合:天地(上下)东西南北

47、佛教六根(佛教名词)眼耳鼻舌身意

48、科举考试中的五魁: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高考语文语病句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备文学常识内容

 语文是高考的第一科,所以我们在答高考语文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让我们在语文上有不错的发挥,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必备文学常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中语文必备文学常识

 1.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佩斯》

 2.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3.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

 4.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

 5.管仲把礼义廉耻四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

 6.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

 7.春秋五霸指: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公 秦穆公 宋襄公

 8.五等爵位指:公爵 候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9.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

 10.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 //仁 义 礼 智 信

 11.五常(五伦):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

 12.五教: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

 13.五音:宫 商 角 徵 羽

 14.五刑:(隋前)墨 劓 刖 宫 大辟(隋后)笞 杖 徒 流 死

 15.死的五称:天子-崩 诸候-薨 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死

 16.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 颜真卿 欧阳洵 褚遂良 张旭

 17.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本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18.五谷:稻 麦 黍 菽 麻

 19.五彩:青 黄 红 白 黑

 20.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21.五帝:黄帝 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

 22.五毒:蝎 蛇 蜈蚣 壁虎 蟾蜍

 23.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 二更(21-23) 三更(23-1) 四更(1-3) 五更(3-5)

 24.五官:耳 目 口 鼻 身

 25.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赵树理

 26.五荤:(佛语)大蒜 韭菜 薤 葱 兴渠

 27.五岭:越城岭 都庞岭 萌渚岭 骑田岭 大庾岭

 28.五味:甜 酸 苦 辣 咸

 29.五香:花椒 八角 桂皮 丁香花蕾 茴香子

 30.五脏:心 肝 脾 肺 肾

 31.五陵:高祖长陵 惠祖安陵 景帝阳陵 武帝茂陵 昭帝平陵

 32.五湖: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巢湖 洪泽湖

 33.四大洋: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34.六艺经传指: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35.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 乐 书 数 射 御

 36.造字六书:象形 指示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37.诗经六义措:风 雅 颂 赋 比 兴

 38.六部;户部 吏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39.六亲;父 母 兄 弟 妻 子

 40.古代婚嫁六礼: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徵 清期 亲迎

 41.六朝;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42.六畜:马 牛 羊 狗 猪 鸡

 43.苏门六君子:黄庭坚 秦观 晁补之 张来 陈师道 李麃

 44.六甲:六十甲子//甲子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妇女怀孕

 45.六尘:(佛教名词)声 色 香 味 触 法六种境界

 46.:天 地 (上下) 东 西 南 北

 47.佛教六根:(佛教名词)眼 耳 鼻 舌 身 意

 48.科举考试中的五魁: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二.高考语文的规律

 1.基础知识要扎实,但是也要懂考试规律

 然后希望大家能牢牢记住我的这句话:学知识不能投机取巧,但考试绝对有规律!尤其是高考这种不涉及到高深知识的选拔性考试,有极强的规律性!不管谁出题,高考题的思路不会变,每年的高考题大方向是不变的,所以它必然有极强的规律性!所以,你们把前几年的你们当地的高考题收集好,只要当地的,外地的高考题不需要研究

 要求的不是把这几套题做会了,也不是要求你们反复做几遍,我要的是把这几套题彻底研究透,换句话说,看到每个问题时,立刻脑中能反映出出题老师想考你什么,需要你掌握什么知识。所以说对于语文来说,其实很简单,就是把高考要考的相应类型问题一个个的解决过关就可以了

 2.语文拿高分,重在选择、阅读和作文

 我想问一下大家,高考语文什么最拉分?答案是选择题、阅读和作文!可能很多人要质疑了,选择题一共没多少分啊,拉什么分啊,我要强调的是,选择题只有对与错,没有中间分!也就是说,比如一道选择题三分,那做对了就是三分,做错了就是零分!没有得一分的情况!一道阅读题比如说是五分都写满了,得四分与得三分只差一分!类似的翻译题与语言运用题也一样。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与历史有关

语文的学习和考试范围比较广,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比较多,在具体的答题和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都不是很明显,但积攒多了就会影响我们的成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语病句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易错虚词位置不当

易错分析:虚词位置不当是虚词使用中最常犯的错误之一,也是我们在考场上最容易失分的情况之一。不能正确地把握句意和 句子 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造成虚词位置不当的主要原因。辨析虚词,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因此,我们除了要掌握虚词自身的使用特点外,还必须结合语境,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句意,理清句子之间和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判定虚词在句中担当的角色。

易错虚词搭配不当

易错分析:对虚词的考查,首先是对我们语言基础知识积累情况的考查,同是也是对我们理解能力的考查。切实掌握常见常考虚词的基本用法,掌握虚词之间基本的搭配方式,再在实践训练中积累 经验 ,不断提高,才能逐步形 成语 感。有了这些作基础,具体解题时,静下心来读懂句子的意思,理顺句中存在的逻辑关系,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理解特定的语境,就完全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

易错熟语意义不当

易错分析:准确理解熟语的意义,是正确使用熟语的前提。理解熟语,要弄清其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不仅要准确掌握其本义,还要准确掌握其引申义、比喻义等,要能够细致了解其语义的轻重、表意的侧重等。很多熟语来源于古代的 寓言 故事 、神话 传说 等,其实际意义往往与表面意思不一致。要注意熟语,尤其是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从而正确理解整个词语的意义。要注意对熟语多重意义的理解,不能“一叶障目”,片面理解。

易错熟语色彩不当

易错分析:熟语与一般的词语一样,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因此,我们在解答具体题目时,要仔细分析试题所提供的语境。在表示赞扬、褒奖的语境中选用褒义词,在表示贬斥、批评的语境中选用贬义词。否则,熟语的使用就犯了褒贬不当的错误。贬义词褒用或褒义词

贬用,是高考命题者常设的陷阱。如“知人知面不知心”、“亦步亦趋”一般都用于贬义的语境中,“胸无城府”则属褒义词。

易错熟语适用对象或场合不当

易错分析: 语文学习 需要积累,对熟语的掌握更是如此。首先,要对课文中出现的熟语做到准确理解,恰当运用。其次,要注意收集报刊及其他课外读物中遇到的一些关于熟语使用的不正确的典型例句,经常翻看,细加揣摩,提高积累的自觉性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最后,要建立专门的错题集,对平时学习和练习中自己用错的熟语进行梳理和归纳,每隔一段时间就分批复习一次,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 方法 ,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易错语序不当

易错分析:语序不当包括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多项状语次序不当、虚词位置不当、逻辑顺序不当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的排序不当是语序不当类语病中被误判较多的。误判的主要原因是修饰语复杂,我们却仅凭语感加以判别。其实,只要留意这一类语病的一般规律,记下一个典型的例句,拿考查的句子与之进行对照,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作出正确的判断。虚词位置不当主要表现为介词及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介词位置不当往往造成主动和被动的关系颠倒,引出对象错误。逻辑顺序不当主要表现为不合乎一般的事理,或忽视推理的过程。避免出现对语序不当类病句的误判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当修饰语较长时,检查各修饰成分的排列顺序以及其与中 心语 关系的远近,看是否影响语意的表达。2.当句中含有介词 短语 时,检查介词与宾语的关系是否恰当。3.如果句子为含有关联词的复句,看上下句主语是否一致,据此判断关联词语位置是否恰当。4.留意并列成分是否存在事理上的先后顺序,注意并列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易错搭配不当

易错分析:搭配不当主要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以及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等。不能正确判断搭配不当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句子的结构特点、主干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关系。单句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提出主干,看主谓宾三者之间是否搭配;然后找出枝叶,看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是否搭配。复句,如有关联词,要看能否配套使用。

易错成分残缺或赘余

易错分析:造成成分残缺的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滥用介词,造成句子缺少主语;二是因作为谓语动词修饰语的介宾短语结构较为复杂而导致必要的介词缺失;三是修饰语较长而误把修饰语当成中心词。为避免误判,我们须要高度重视介词,一方面,注意是否因介词使用不当而造成主语残缺;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是否因缺少必要的介词而使语句出现结构或语意上的毛病。要注意结构复杂的语句,关注它们是否误把修饰语当成了中心词,从而造成宾语残缺,是否因句子较长而丢失谓语。造成成分赘余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词语或短语字面意思不同,但语意部分或整体重复;判断时,不能准确感知这些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关系,结果造成误判。我们在训练时,要注意把词义和句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易错结构混乱

易错分析:结构混乱,表现为句式杂糅和偷换主语两种形式,最常见的形式是句式杂糅。句式杂糅是指句子的结构框架方面出现了混乱。一般情况下,一个结构完整的单句,只有一套主谓宾结构,如果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主谓宾结构,就犯了结构混乱的毛病。主要表现是:

(1)两套不同的句子结构部分重叠;(2)两套句子在结构上简单相加;(3)重叠套用惯用格式。判断这一类语病,应从分析句子的主干成分入手,对句子有整体观念和框架观念,注意句子结构方面的配套样式,分析是否有“粘连”和重叠。

易错表意不明

易错分析:造成表意不明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1)一词多义造成表意不明。如:“他走了三天了。”(2)词语兼类造成表意不明。如:“他背着家长、班主任和班长到网吧里聊天、玩游戏。”(3)指代不清造成表意不明。如:“当他把证书发给小王时,他对他笑了笑。”(4)结构切分不同造成表意不明。如:“读了三天的报纸。”(5)标点不当造成表意不明。如:“只要你单位同意,我们可以报销差旅费。”(6)动词的施受方向不确定造成表意不明。如:“我们对敌人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7)多项定语或状语不当造成表意不明。如:“几个学校的领导参加了会议。”(8)成分省略造成表意不明。如:“我看到你那年才十多岁。”我们对表意不明类病句的误判率比较高,“成见”的感觉,意识中“自觉”忽略掉了可能造成语意混乱的因素。避免误判主要从把握句中重要词语或短语的结构和意义入手,关注各种可能造成歧义的因素,注意生活中可能造成表意不明的语言现象。

易错不合逻辑

易错分析:不合逻辑,是指违背判断推理的基本原则或生活常理。

主要表现为并列不当、主客不当、前后矛盾、照应不周、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等。由于逻辑关系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判断的难度较大。

误判的主要原因是在辨析病句的时候往往依据感觉,注重从语法和意义的角度来判断,而缺少一种富有理性的逻辑意识。走出答题误区的方法是注意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逻辑常识,从词语与词语、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角度把握句意,另外对句意的把握要有整体意识。

高考语文语病句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考语文的病句考察知识点

★ 高考语文病句考察知识点

★ 2020高考语文六大病句解析

★ 高考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

★ 高三语文知识考点整理集锦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大全

★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考语文复习辨析病句专题学案

★ 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总结

★ 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

1. 高考历史中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比如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

这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属于天文历法,因为古代使用干支纪念法,当然现在仍在使用,十二生肖就是和十二地支对应的。

(很不幸的是现代很多小人拿此来算命欺骗老百姓)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什么是五行 在中国古代哲学所记载,五行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它们是金、木、水、火、土,而它们之间也存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的性质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个性质,依次如下: 木-好华美,且具有风雅的个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爱,又行善的意思。

火-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礼,就是为人谦让谨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性情温厚笃实,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 就是又诚实又温厚诚恳之意。

金-性情刚强,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义,就是崇善弃恶,事事都顺理。

水-人聪明,并能推测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观察事物详细,对于任何事能预知前兆,善理权谋术事。

也可以说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常。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图 五脏:木性为肝脏;火性为心脏;土性为脾脏;金性为肺脏;水性为肾脏。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红色;土代表**;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 五行相冲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五行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

‘五行相生’是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生成化育,‘五行相克’就是互相反驳、互相战斗、制衡。 根据宇宙的磁场原先是浩瀚的大海(水).在海中产生了植物(木).再经由太阳(火)的照射慢慢的有了陆地(土).再从陆地中去发现了铁的矿物质(金).尔后从铁矿中提炼成铁器做成盆子来取水。

这就是大地自然的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循环状态。 又 *** 裸的大地一定要植树(木),用大树的根来拱固土质大雨来时才不会土质流失(土),大雨会造成水灾就必需用土来筑墙保卫家园(水),古时家园的门口都要摆个大水缸下雨时备水以备火灾可灭火(火),为保卫家园及家中煮饭生火必需有刀枪斧头器具所以要提炼顽铁(金), 生火需要用锯子斧头来劈材(木),这自然的相克制衡道理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天地间的万物产生之后,虽然有相生但也要有制衡 ,如水会使树木生长,也会使土质流失,而木按照‘木克土’的道理来克土,这就是自然的循环状态。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天干地支tiān'gāndìzhī 天干地支产生于汉代,它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1]——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

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

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天干地支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

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

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 *** 数字般的单纯,而。

2. 语文和历史有没有关联

肯定是有关联的,文史不分家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如果说关联最密切的就是语文考察的文言文阅读中古文化常识那一块。

古文化常识中经常会出四个选项让你辨析哪个是错误的举个栗子:我们在历史中会学伯牙,管仲这两个人物,如果你对他们足够了解,就会在做文化常识题时一眼看出“兄弟排行称谓:伯仲叔季”是对的我再举一个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我很喜欢看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有一段我天天看,痴迷的不行,还被老师没收过好几本,结果后来期末全省摸底的语文考试文言文正好就考了《明史·陆炳传》当时我在考场上简直要笑出声来。收卷后我同学都在旁边说这次文言文好难好难,啥也看不懂,我就因为看了这个书看这篇文言文就像看白话文一样。

2018年高考前我为了放松去贾谊故居参观游玩,结果这年的高考文言文就考了关于贾谊的文言文,因为参观故居的时候了解了很多生平啊文章啊之类的,所以……嘻嘻再就是和你的作文关联比较大了,学历史学得多了,你会觉得自己境界都很不一样了,往往在阅读完作文给出的材料后你会开拓很多别的立意角度。历史中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语文《过秦论》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两个完全可以结合成为你语文议论文的分论点。

再比如:现在往往都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一般会给出现在发生了xxx事,有人说xxxx,而另有一拨人却认为xxxx。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就此自行拟题写一篇作文。

你就可以在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思想,比如说儒家老子(《论语》)中庸之道,是不是就可以作为你作文的标题,别人都写我认为xxx是对的/xxx是错的,你写“中庸之道”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另外,就是你在了解很多历史人物后,他们就都成为了你的作文人物素材,你在论证你的作文论点,往往可以引用历史人物事迹来为你的论证增光添彩,既显示出你的文化素养,又完善了你的逻辑使其严密。

自己的一点经验和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3. 高考语文中该怎样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4. 求一篇古代文化常识的作文 800字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身在其中的湖南人,都无不深受她的影响,接受她的洗礼,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打上她的烙印。

对于许多湖南人来说,他们都因有这一文化的深厚底蕴而骄傲,而自豪。正是有了这一文化的熏陶,那些走南闯北的湖南人,才能演绎出自己光芒的人生,并为世人所敬仰,从这一意义上说,湖湘文化又超出了她的地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的文化。

" 南下的中原文化,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被学者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荆楚文化。这两个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

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从社会心理层面,如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

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所以,探讨研究湘学者,能发现湖湘文化中的儒学正统特色,无论是周敦颐、张南轩,还是王船山、曾国藩,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目标;而考察湘人者,则更会感觉到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个性。

当然这两种文化组合是相互渗透的:湘学的学术思想总是透露出湘人那种刚劲、务实、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和拼搏精神,而湘人的性格特质,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炼,故而能表现出一种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如曾国藩在自我人格修炼时追求的“血诚”、“明强”,常使我们体味到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妙处,"诚"、"明"的理念均来自于儒家典籍和儒生对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强"的观念又分明涌动着荆楚蛮民的一腔血性!包括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其成员主要是湖湘之地的山民,曾国藩既看中了他们的质直、刚劲的湘人性格,又要求他们学习儒家道德和文化修养,体现了他对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自觉运用。

三重演进与湖湘文化的因缘。湖湘文化形成于两宋以后。

历史上,湖南“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是一块"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的荆蛮之地。那么,在这块"四塞之地"上如何会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要源泉的湖湘文化呢? 两宋之时,中国文化发生了三项重大演进,这三重演进对湖湘文化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继先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两宋时期兴起了理学文化思潮。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思潮,理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综合。

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要求重新解释儒学经典,力图使儒家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振兴。另一方面,它又大量汲收、综合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辩方法,将其补充到儒家学说中去,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体系。

由于理学能够振兴儒学,发展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需要,故很快成为了一种站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直至延续到晚清时期。 魏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均在北方。

代表中国文化主体的中原文化本来产生于北方,自东晋以后到两宋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而文化也随之南移。特别是由于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不断地骚忧,出现了两晋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宋代的靖康之乱,致使中原地区战火不绝,这迫使中原人士纷纷南下。

于是,向来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方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南方在经济、文化方面逐步崛起。到两宋之时,南方的经济、文化十分发达,已经超过了北方。

尤其是到了靖康之乱以后的南宋,有名的文人均在南方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省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学派、建立了许多著名的书院。 两宋时期中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即儒学演变为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历史传承的地域学派,这便是所谓的"儒学地域化"。

两汉时期儒学亦很鼎盛,但兴盛的契机是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就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意识形态。根本上来说,汉代儒学是一种统一的儒学。

宋代复兴儒学的思潮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学术文化思潮,它不是通过中央或地方官学,主要是通过地方的书院来开展学术研究与传播。一批批立志于重振儒家信仰、重建儒家知识体系的新儒家学者集聚于各个地域的不同书院中,潜心著述、授徒讲学。

于是,一个个具有各自学术传统、思想特色的地域学派就形成了。在北宋时期,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兄弟的洛学;到了。

文章标签: # 文化 # 语文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