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会宁2016高考,会宁县2018高考录取榜

tamoadmin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1.环境恶劣人才辈出 高考状元县折射出什么?会宁县位于甘肃中部,总人口58.3万,其中农业人口55.8万。据会宁县教育局统计,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县已累计向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5万多名,在已经毕业的3.6万名学生中,取得博士学位的500多人,硕士学位的3000多人。 1993年8月16日,《甘肃日报》伏宗和以“会宁县兴学育人成绩斐然”为题,报道了会宁教育。1993年11月2日,《甘肃日报》孙

1.环境恶劣人才辈出 高考状元县折射出什么?

会宁2016高考,会宁县2018高考录取榜

会宁县位于甘肃中部,总人口58.3万,其中农业人口55.8万。据会宁县教育局统计,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县已累计向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5万多名,在已经毕业的3.6万名学生中,取得博士学位的500多人,硕士学位的3000多人。

1993年8月16日,《甘肃日报》伏宗和以“会宁县兴学育人成绩斐然”为题,报道了会宁教育。1993年11月2日,《甘肃日报》孙平以《会宁全面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为题报道会宁县普教工作,1994年9月19日,《甘肃日报》孙平、张启业报道:会宁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兴学蔚然成风。会宁被誉为“高考状元县”。1994年,会宁高考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中央电视台《焦点时刻》和上海《文汇报》分别以《甘肃有个状元县》、《西北:高考状元县》报道了会宁教育,从此,“高考状元县”美名传遍全国。1996年10月20日,《中国教育报》以《胜利的丰碑》为题报道:会宁县在甘肃也是数得着的贫困县,其教育事业就是在这种环境十分艰苦、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起步和发展的。全县形成了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2002年5月1日,《光明日报》报道:“陇中苦瘠甲天下”,具体指的正是会宁县,物产贫乏而人才辈出,并且人才济济,被全国上下誉为“西北高考状元县”。

环境恶劣人才辈出 高考状元县折射出什么?

1999年12月,学校获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等组织的甘肃省大中学生“庆祝建国50周年迎接澳门回归祖国”知识竞赛优胜奖;2000年5月,学校获会宁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举办的全县中学生诗歌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2001年2月,学校被白银市委、市政府授予“安全文明单位”;2004、2005年全国化学奥赛进步奖;

2002年3月学校在《中国青年报》主办的“男生女生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活动中获组织奖;2002年3月,学校被白银市政府授予“九五”实施教育基建项目先进集体称号;2003年4月,学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2007届毕业生马泽强在23届全国中学物理竞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一等奖,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并在2007年高考中以711分的高分荣膺甘肃省理科状元;2008届“联想进取班”毕业生汪佩宁在第24届全国中学物理竞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一等奖,被保送清华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该生是2008年全市唯一取得清华大学保送资格的毕业生,也是全县有史以来继马泽强之后的第二个清华大学保送生;

2004、2005、2006、连续三年被甘肃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授予“进步奖”;2007被甘肃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授予 “明星学校”;获团省委等14个部门授予的“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 获第21、22届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获全县06、07年“高考一等奖”;获 “白银市招生工作二十周年先进单位”称号;获2006年度“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2006、2007年全市高考、会考质量评估中,获“白银市普通高中质量管理一等奖”(第一名);获“白银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和全市“绿化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2003年10月,学校被评为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作为一名教师,最高的殊荣是什么?是全县人民对他倾心办学的信任,是上级部门对他的肯定。2000年4月他被确定为白银市骨干教师, 7月被评为甘肃省骨干教师,并被确定为甘肃省中小学省级学科带头人,2005年被评为甘肃省特级教师。

他自担任校长以来,注重教学质量,狠抓校园建设。2001年8月修建一幢面积531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2003年7月修建面积达5457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2003年7月又建成一幢可供1000多人同时就餐、建筑面积达1028平方米的两层砖混结构师生食堂。 2004年7月,建筑面积4760平方米的六层砖混结构的女生公寓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同年9月,建筑面积达860平方米的水冲式厕所建成。2004年11月,学校多方集资筹建的教工Ⅲ号家属楼和教育宾馆交付使用,解决了23户教职工的住宿困难。

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近几年学校先后购置安装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奔腾Ⅳ型微机150台,建成了3座多媒体教室,并具备联网功能,学校给一线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理化实验达到国家一类实验标准,成为白银市实验教学示范学校。

记甘肃省劳动模范、会宁二中校长张神明

说起教育工作和自己的“学生娃”,他脸上会情不自禁地荡漾起欣慰的笑容;说起作为我省教育战线唯一的优秀教师代表,由中组部组织到北戴河休假疗养的事,又连声说“受之有愧”。这就是会宁二中校长张神明,祖厉河畔辛勤耕耘、为人称道的孺子牛。

1999年2月,张神明被任命为会宁二中校长。消息传开,全校师生拍手相庆,称赞上级组织慧眼识英才,为这所久负盛名的高中挑选了一位好校长。正如师生们所期望的,张神明在任几年,会宁二中高考上线人数不断攀升,2002年以来高考上线人数均突破千人大关,上线率达93%以上。今年高考,会宁二中收获了更大的喜悦:考生马泽强以711的高分荣膺甘肃省理科“状元”,全校本科上线率达到40.7%。

1982年,张神明从西北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张掖师专任教。两年后,他毅然放弃舒适的工作环境,回到“苦甲天下”的家乡,到会宁二中执教。一开始,张神明就接管了一个全校出了名的后进班,班里的不少学生被认为已“无药可救”。在一次集体劳动中,张神明发现一名“坏”学生不仅劳动非常卖力,而且主动帮其他同学干活。“除了学习有点落后,你是个不错的孩子。”张神明发自内心地表扬了这名学生,并让他当上了班团支部书记,鼓励他好好学习。从此,这名从未被重视过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成了班里的模范。后来,这名学生光荣入伍,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在给张神明的感谢信中,他说:“理解和信任,比什么都令人感激。”

长期担任班主任的张神明,一直像慈父一般照料着寄宿的学生们。他的宿舍里,常备了针管、针头以及煮药用的砂锅。为学生打针熬药,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会宁二中有不少贫困生,张神明常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接济学生。他用点点滴滴的爱,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筑起了真挚的师生感情桥梁。

“与三尺讲台为伴,如果态度不端正,业务不过硬,就会误人子弟。”张神明经常这样告诫自己。在会宁二中,张神明以精讲多练,方法灵活,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出名。在化学教学中,他打破了讲理论做练习的常规,采用“点面结合教学法”,由典型例题联系知识点,再由知识点而形成知识框架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化学这门学科实验性很强,一次直观的实验胜过几节课的讲述。但是,学校实验器材紧缺,许多实验难以演示。张神明就亲自动手制作了“丁铎尔灯”,设计了“导电性实验”、“渗析实验”等装置。在他的带动和启发下,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奖。

1991年,张神明担任会宁二中副教导主任。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努力教书育人,竭诚服务师生。针对学校化学学科师资薄弱的状况,他挤时间大量听课,从中发现问题,为做好教学管理及师资调整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在分管教务的同时,还担任高三年级组组长、班主任,一直坚持带课。超负荷的工作量换来的是令人欣慰的成果:1994年,全校高考大专上线298人,创会宁二中历届高考之最。就在这一年,他被评为“甘肃省劳动模范”。

成为学校的“掌舵人”之后,张神明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如果硬件建设跟不上,要建成一流学校,无异于造空中楼阁。大事必作于细。张神明从改善校园环境入手,带领老师们植树,让校园披上了新绿。此后,张神明积极跑项目,争取资金,陆续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学生公寓楼、综合办公楼、师生食堂、水冲式厕所……会宁二中悄然在变,成为白银市实验教学示范学校。

在教学上,张神明倡导不断追求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提出了转变“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说教轻活动”现象,实现“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性到理性,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他十分重视德育教育,提议学校成立了德育教育工作领导班子和工作队伍,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主渠道,采用主题班会,寒暑假调查等多种形式,把德育这项长远又细致的工作融入各科教育之中,突出了“教育、管理、服务育人”的理念。

“潮中弄船何所倚,舵稳帆满号子齐。”在张神明的带领和影响下,全校教师甘于奉献、勇于探索,学生甘于清贫、学而不倦,会宁二中成为会宁乃至甘肃高中教育的一个品牌。

“出来疗养将近10天了,心里有点着急哩。”8月10日,张神明回到省城兰州稍一歇脚,就步履匆匆地赶往熟悉的祖厉河畔,赶往他的学校。

因此,以它作为分析对象,更具典型意义。(谈谈我的看法)[解读教育校园 尽在教育视线] 在会宁县,由于自然条件差,土地要素的投入产出比肯定比较低下;地处偏远和资源匮乏,又将导致资本要素稀缺,资本收益率也肯定低于平均水平。在这一背景下,仅存人力资源要素有着一定的开发价值。会宁县通过教育,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新闻回放: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寻迹“中国第一状元县” 当下正值高考录取的重要时刻,也是与高考有关的话题备受关注的时候。笔者注意到一则“高考状元县”的报道,读后颇感震撼,并由此产生一些联想,现录下,以期引起关于教育发展与改革更加深入的思考与讨论。 这则报道讲的是甘肃省的一个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会宁县的情况。事实上,类似的“高考状元县”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也许会宁县在这些“高考状元县”里是最贫穷的(据报道,该县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国家级贫困县:十年九旱,严重缺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极差,有些地方甚至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因此,以它作为分析对象,更具典型意义。 其一,人力资本投资会有丰厚的回报。教育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教育所产生的回报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价值。这则报道称,早在十多年前,会宁县邮电局有意识地做过一个统计,会宁在外地工作的毕业生每年寄回家的钱达到1430万元,近乎当时会宁县财政收入的两倍。而最近几年,这个数据已经达到每年一亿多。据统计,会宁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近60%,即便如此,其总量也仅为1000万元左右。尽管用毕业生汇入与教育支出之比来说明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是不尽精确的,但是,该数据足以直观地显示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之丰厚。 经济学认为,教育活动和技术创新一样,都有着很大的正外部性,也称技术溢出和教育溢出。正是由于教育有着“溢出”这一特性,因此,需要政府承担其责任,给予足够的投入,以保证个人投入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在会宁县,由于自然条件差,土地要素的投入产出比肯定比较低下;地处偏远和资源匮乏,又将导致资本要素稀缺,资本收益率也肯定低于平均水平。在这一背景下,仅存人力资源要素有着一定的开发价值。会宁县通过教育,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二,人力资本投资的效果是多元的。上述分析表明,经济主体在对各种要素进行投入时,总会选择边际产出最大的那个要素,以期获得最大化的产出。具体到会宁县,当地的老百姓选择人力资本投资是理性的,因为它能够获得最大化产出。然而,尽管这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理由,但一定不是全部。人力资本投资可能产生的效果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育这种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会改变人的命运。在会宁这个如此贫穷的地方,之所以会走出“百千万”人才———即以百为单位的博士,以千为单位的硕士,以万为单位的本科生———就是因为重视教育的结果,舍此别无解释。其次,教育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会宁县民风淳朴,除了地域因素外,教育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再次,教育通过改变人、提高人的素质,进而营造不断优化的社会环境。例如,在会宁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这表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重视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一石多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其三,关键是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尽管通过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有较高的回报率,其效果也是多元的,但是,这是以投资价值有效实现为前提的。这里的“有效实现”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经济价值的实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教育的经济价值能否实现的现实问题。有报道说,贫困地区的农民供养一个大学生,花费数万元,毕业后一旦不能及时就业,对于原来贫困家庭的打击将是沉重的。也许现在这一现象还是个别的,但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是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第一步。全社会都要从各自的角度,关心大学生、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更加宽松与便利的条件。二、人文价值的实现。如果仅仅注重教育的经济价值及其实现,那就贬低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教育除了灌输知识、教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里,全面发展的人需要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需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举止品行,我们的教育在这些方面的努力还很不够。现在特别需要做的,就是大学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推进通识教育,加强文化传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教育。这对于实现教育的人文价值有着特殊的意义。 其四,教育本来可以更快乐一点。可令人遗憾的是,会宁的“高考神话”是在“三苦精神”,即“家长苦供、老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作用下产生的。“家长苦供”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实属无奈。“老师苦教和学生苦学”是否可以作一点改观?我想,关键可能还在老师。会宁的学生们大多走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压力大在所难免,他们缓解压力的最好办法就是“苦学”。作为老师则要帮助他们释放压力。会宁的老师们已经有了骄人的成绩,应当对高考升学率有足够的自信,在此基础上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改进一些教学方法,使教和学都快乐一点,是可以做到的。比较快乐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甚至对他们未来的就业也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希望老师们能在快乐教育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以使广大学生既学业有成,又身心健康、愉快成长。 最后,笔者再次呼吁,教育的公共政策要进一步调整,以有利于落后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而有利于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一调整的核心,是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理念。毋庸讳言,像会宁县这样的贫困地区,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都还有许多欠账。最终还清这些欠账,要靠教育公共政策的持续作用。

文章标签: # 教育 # 会宁 #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