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全球高考1_全球高考光球

tamoadmin 2024-06-26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地理要考的的知识点(超全)2.急求高考地理,历史 复习资料 知识点 汇总3.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4.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5.高中地理知识总结6.学习复习高考地理的优秀复习提纲(不要习题要详细) 很多学生在备战学考地理时,因为之前没有对知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导致复习时找不到重要考点。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地理学考重要知识点归纳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22年

1.高考地理要考的的知识点(超全)

2.急求高考地理,历史 复习资料 知识点 汇总

3.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4.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5.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6.学习复习高考地理的优秀复习提纲(不要习题要详细)

全球高考1_全球高考光球

 很多学生在备战学考地理时,因为之前没有对知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导致复习时找不到重要考点。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地理学考重要知识点归纳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22年地理学考重要知识点归纳整理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8、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9、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航海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地理学考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1、审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看清题干表述。

 2、审图和资料,审题干和图的结合,找出解题的有效信息(包括显性和隐性信息);

 3、在解连锁题时,往往第一题的解题最关键,若解答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问题。相反,若在解答后续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时,则需反思第一步的选择是否有误。

 4、选择题解题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高考题中这样的选项一般不多见,只有仔细分析,逐个排除。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5、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

 6、改动答案要慎之又慎,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只有当你确认另一个答案更正确时,才能改动它。

 二、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准确定位,弄清是哪里。首先可利用经纬网准确定位,其次可以根据特殊的形状进行区域定位。

 2、描述分布,注重极值与递变。分布规律问题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3、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①.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②.地势起伏状况

 ③.(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④.(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三、答题规范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 ? 四、答题步骤

 1.读懂题意: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看清图示:近几年的学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高考地理要考的的知识点(超全)

高中地理所有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

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

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

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

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

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

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

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

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

、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

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

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

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

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

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

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

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

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

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

日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

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

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

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

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

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

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

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

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

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

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

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

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

,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

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

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

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

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

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

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

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

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

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

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

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

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

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

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

(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

移动

105、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

(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

气。

107、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

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

。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

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112、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

月、最低气温月。

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

(三种)、寒带(一种)

1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

断雨型。

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

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

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

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

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

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

变率

123、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

方式)。

124、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

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

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

风。

129、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

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

131、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

措施。

132、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

社会安定。

133、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

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

最大。

135、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7、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

的变化。

138、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

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0、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

等酸性气体。

142、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

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144、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

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酸雨。

14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

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147、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

千米的范围内。

149、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

海岸管理

150、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

151、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5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

等。

153、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4、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

变化不大。

155、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

量又很大。

156、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157、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8、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

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

(径流量)。

160、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

(北欧附近)

16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

洋流

16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

动。

163、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

直布罗陀海峡)。

1、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

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

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

洋流向东流。

16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16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

流、秘鲁寒流。

17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

、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

暖流、加那利寒流。

172、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

哥拉寒流。

17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

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

175、海洋资源的分类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176、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

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

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8、世界主要渔业国中国、日本。

179、世界渔场分布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

西洋、东南大西洋

180、海洋油、气开发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

海底管道。

181、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

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82、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

藏、文化。

183、著名海峡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

白令、曼德等。

184、著名运河和港口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5、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

186、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

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187、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荷兰、日本、澳门。

188、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9、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

杀虫剂、石油渗漏)

190、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191、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

自然环境变化。

192、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9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

、国际海底资源。

194、领海、专属经济区12海里,200海里。

195、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

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6、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97、矿物的概念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8、岩石的概念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9、矿产的概念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

利用的要求。

200、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01、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202、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

理岩、板岩。

203、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

→变质岩-熔化→岩浆

204、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05、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06、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7、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

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208、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

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09、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

洲板块。

210、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

、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211、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

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12、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13、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

岩块)

214、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215、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

平原和汾河谷地。

21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

)、断层(隧道、水库)。

217、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18、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黄土高原、瀑布、峡谷、

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

219、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20、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

221、陆地水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

222、静态水资源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223、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224、潜水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225、承压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226、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227、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

关系。

228、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高水位补给给低水

位。

229、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30、水循环的意义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

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231、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

(森林、草原、荒漠)

23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

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233、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234、生物循环的作用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

235、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236、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气②改变陆地水③促成土

壤形成④创造生物物质⑤环保

237、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

层。

238、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39、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40、土壤的肥力特征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

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41、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矿物质(45)、有机质(5)、水

分(20-30)和空气(20-30)。

242、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

源。

243、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元素的富集)

244、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

245、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246、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

林)、温带、寒带

247、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热量为基础)。

248、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水分为基础)。

24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

热状况)

250、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①开发自然资源②生

产与消费产品③排放废弃物④改造陆地环境

251、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

源。

25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的

规律性④组成的整体性

253、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254、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55、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①柴草时代②煤炭时代

③石油时代④新能源时代

256、地震的构造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257、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58、地震震级的大小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倍

259、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60、滑坡的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

滑动面整体下滑。

261、泥石流的成因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

等。

262、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

、海啸等。

263、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2、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①建立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管理③实施

预防措施④开展宣传教育

急求高考地理,历史 复习资料 知识点 汇总

太多了,给你个网址,你看一下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2009-11-10 16:48 回复中学生加油站2位粉丝3楼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2009-11-10 16:48 回复中学生加油站2位粉丝4楼10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112、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7、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8、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0、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42、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144、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147、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2009-11-10 16:50 回复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1.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总星系

2. 天体系统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

4.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5. 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

6.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 11 年

7.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8.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大)

9. 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10.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

11. 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一朔望月29.53 日

12. 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 自西向东, 23 小时 56 分 4 秒。

13. 地球自转角速度 除极点外, 15 ° / 小时 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球自转线速度 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4. 地球物体 水平运动偏向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地转偏向力。

15. 地球公转周期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16. 地球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平面 ——黄道平面。

17. 黄赤交角 目前 23 ° 26 ′,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 90 °,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 66 ° 34 ′,与极圈的纬度相同。

1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 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度。所以: *. 北半球春分日( 3.21 )或秋分日( 9.23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夏至日( 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9.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6.22 达到最大, 12.22 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12.22 达到最大, 6.22 达到最小。 南 . 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 90 °),回归线上只有 1 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

20.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3.21 日及 9.23 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

21. 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

22. 地球的六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23.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

24. 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25. 岩浆岩 :侵入岩— ( 花岗岩 ) :晶粒较粗;喷出岩— ( 玄武岩 ) :晶粒小,多气孔

26. 沉积岩 : 层理构造 ,并有 动植物化石 ,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27. 变质岩 : 片理构造 ,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

28. 地震的分类 :一按 成因 主要分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两种。二按 震源深度 可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 震级 可分为微震和破坏性地震。

29. 地震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因为地震时先的纵波到达震中,然后是横波传来。

30.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中处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31. 世界主要地震带 是 环太平洋构造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环太平洋带大约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国正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32.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海沟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

33.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北美洲)、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南极洲板块。

34. 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 30 多倍,两级相差 900 多倍

35. 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的是——臭氧。

36. 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 的是——水汽与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37. 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而上依次再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

38. 对流层主要特征 有: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 ℃ 。大气 对流 运动显著;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

39. 平流层主要特征 :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 ;大气以 水平运动 为主;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

40. 中间层 :几乎没有臭氧, 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热层 :即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程建设有重大意义。

41.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42. 风——水平气压差异,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

43. 盛行东北风的风带 ——东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盛行东南风的风带 ——东南信风带和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44. 赤道低气压带 —— 多雨 地带; 极地高气压带 —— 少雨 地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 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 ,气候暖热干旱,为 少雨 地带; 大陆东岸 因受夏季风、热带风暴、台风等影响, 降水比较丰富 。 副极地低气压带 —— 多雨 地带。

45.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 1 月南移, 7 月北移

46. 季风 成因分析: ? 海陆热力差异 ( 亚洲东部季风 )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 南亚和我国西南 ) 受季风影响,一年有干湿,雨热同期,易冬旱夏涝

47. 冬夏间亚洲和北太平洋地区气压分布 : 冬季:亚洲大陆——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夏季:亚洲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48. 东亚季风 ——夏季东南风;冬季偏北风。 南亚季风 ——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49. 高气压——反气旋——下沉气流——北顺南逆——干晴天气(伏旱:副高、寒潮:蒙古高压)

50. 低气压——气旋——上升气流——北逆南顺——阴雨天气(台风)

51. 梅雨——准静止锋 6 、 7 月

52. 水圈的主体——海洋水; 淡水的主体——冰川(南极洲)

53. 水循环的动力 ——太阳辐射

54.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最重要的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55. 人类可以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 —— 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 施加一定的影响, 如: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时间分布 ---- 修建水库;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 --- 南水北调、引滦入津 、引黄济青等;引水灌溉。

56. 洋流的分类 : * 按水温划分:暖流:水温高,一般为 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水温低,一般为 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 * 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补偿流(秘鲁寒流)。

57. 洋流分布的规律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除北印度洋外),以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大洋环流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

58 .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59. 四大渔场分布 :三个在暖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秘鲁附近海区的涌升流

60.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补给。

61 . 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补给 , 雨水补给与降水量季节变化一致 。

62. 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就有 春汛 ,以降水补给为主, 积雪融水 为辅。 积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63. 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 气候资源的种类:光照、热量、水分、风能

65. 光照资源取决于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日照时间的长短 。

66. 热量资源的衡量标准:气温、积温、无霜期 。热量是决定农作物分布和复种指数的重要因素。

67. 狭义的水资源——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69. 衡量水资源的数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70. 水资源的特点: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71. 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 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间分布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特点——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72. 世界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反常。人为原因——用水量的剧增;水质污染。

73. 调节水资源时间上的不均衡—— 建立蓄水工程 ;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 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

74. 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体污染严重,属于 水质型缺水城市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75.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 。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76. 森林资源的环保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美化环境(城市广种大树的原因) ,容纳动物。

77. 能源资源 按能否可再生分: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78. 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已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 70%

79. 西气东输工程是将 新疆 塔里木和长庆气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 上海 的输气工程。

80. 产业部门的分类: 第一产业 ——农业;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产业部门结构即三大产业的比重。

81.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82. 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误农时、因时制宜);②地域性(因地制宜)

83. 光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复种指数

84. 垦殖指数与地形相关,垦殖指数高——地形平坦;垦殖指数低——地形崎岖。

85. 城市近郊多肉、禽、蛋等副食品基地—— 经济地理位置

86. 农业主要的两大部门—— 种植业和畜牧业 。

87. 畜牧业产值居首位的国家——美国;人均牛羊头数最多的国家——新西兰

88. 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传统旱作农业、粗放畜牧业、地中海型农业、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

89. 水田农业和传统旱作农业我国界线——秦岭 - 淮河;粗放畜牧业——年降水量少于 250mm 地区,我国四大牧区;热带种植园农业——我国海南、广东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90. 商品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热带种植园农业

91. 为国际市场提供粮食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92. 水田农业——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东亚、南亚、东南亚——雨热同期。

93. 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工业区位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环境条件;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集聚;土地价格。

94. 接近原料产地 ——甘蔗、甜菜制糖,水产品和水果等食品罐头。

95. 接近能源供应地 ——炼铝

96. 接近消费市场 ——棉纱织布、石油加工等工业;瓶装饮料等食品工业、家具制造、印刷工业

97.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钢铁厂、火电厂)——应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 ;季风盛行地区,应布局在 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98 有水污染的工厂(如化肥厂、造纸厂、化工厂、印染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99. 需洁净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等)——应布局在 河流上游

100. 装配厂(如电视机装配厂)——应布局在 劳动力充足的地方

101. 钢铁工业布局有 “煤铁复合体型”和“临海型”

102. “煤铁复合体型”——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美国的五大湖沿岸、德国的鲁尔区、乌克兰的克里沃伊罗格—顿巴斯,我国的鞍山—本溪。

103. “临海型”是远离原料、燃料地而接近消费市场,如 上海宝山 ,日本的太平洋沿岸

104. 工业区按形成条件划分 ①采矿型——鲁尔,加利福尼亚,辽中南;②加工型——日本京滨,沪宁杭;③混合型——京津唐

105. 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最大单位—— 工业地带

106. 世界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地带—— 北美工业地带

107. 工业化最早、经济第二位的工业地带—— 西欧工业地带

108. 资源型的重工业地带—— 东欧工业地带

109. 对外依赖率最高的加工贸易型的临海工业地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110:商业区位条件:交通、人口、集聚、地价。

111: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112.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

113.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人口的严重老龄化、人口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持续衰减 。老龄化问题还带来劳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14. 发达国家的人口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115. 老龄化: 65 岁以上的人口比重 7% 为 老龄化, 10% 为 严重老龄化

116. 老年人口的比重最高的国家——瑞典;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的国家——孟加拉国

117.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人口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比重大。

118.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措施:实行或赞同 计划生育 的政策,以期降低过高的人口出生率。 119. 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 *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 * 人口年龄构成轻 。 * 人口的经济结构长期没有改善。 * 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低。 * 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加重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人口政策: 坚决贯彻计划生育 的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质量,逐步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0. 人口迁移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

121. 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人口密度 (人 / 千米)。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

122. 四大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南亚、欧洲 60 ° N 以南、北美洲东部

123. 人口密度最大的人口稠密区—— 南亚

124. 人口稀疏区:①寒带(西伯利亚)②热带雨林(亚马孙、刚果)③沙漠(撒哈拉、塔克拉玛干)和干旱草原④高原(青藏高原)、高山

125. 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黑河 - 腾冲线

126:城市基本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产业活动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127. 城市分类:按城市规模:各国的标准不同我国的标准—非农业人口 100 万以上的为特大型城市; 50~100 万的为大城市; 20~50 万的为中等城市; 20 万以下为小城市

128:城市规模: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区域性中心城市(香港)、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重庆、天津、沈阳、大连)、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县以下中心镇。

129. 城市职能:我国的标准—综合性和专业性。 ①综合性:全国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各特大型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 ②专业性:工矿城市、农林城市、交通枢纽、旅游城市、文化名城、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

130. 城市内部的职能分区—— 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131. 城市化 :是指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批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132. 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

133. 城市化的本质 —— 居民由从事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是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革的过程。

134. 城市化中的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

135.郊区化: 是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136. 逆城市化:十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137:影响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人口、民族迁移因素;文化自身因素;时间因素。

138:世界文化圈: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

139:中国地域文化: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华南妈祖文化。

140:海派文化。

141. RS——遥感 ; GPS ——全球定位系统(至少 3 颗卫星定位);GIS ——地理信息系统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有哪些呢?打开书卷,文字的静美、油墨的氤氲、思绪的跳动,升腾成缕缕书香,读书,正是一场与文字的美好邂逅。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地理知识点 总结 归纳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击获取更多“地理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

★? 世界地理知识总结大全 ? ★

★ 中国地理常识必背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2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 秋分 ;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至 、 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3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 种植 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4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 雨水 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 春分 ,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100条

★ 高中地理知识点(期末必备)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整理

★ 地理必修一第3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 20个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 高三地理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学习复习高考地理的优秀复习提纲(不要习题要详细)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112、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7、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8、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0、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42、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144、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147、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49、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150、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

151、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5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53、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4、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5、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6、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157、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8、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60、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6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6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163、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7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72、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7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

175、海洋资源的分类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176、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8、世界主要渔业国中国、日本。

179、世界渔场分布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180、海洋油、气开发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181、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82、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

183、著名海峡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4、著名运河和港口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5、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

186、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187、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荷兰、日本、澳门。

188、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9、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90、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191、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92、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9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194、领海、专属经济区12海里,200海里。

195、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6、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97、矿物的概念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8、岩石的概念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9、矿产的概念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00、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01、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202、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

203、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204、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05、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06、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7、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208、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09、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210、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211、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12、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13、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214、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215、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21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

217、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18、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

219、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20、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

221、陆地水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

222、静态水资源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223、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224、潜水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225、承压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226、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227、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228、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229、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30、水循环的意义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231、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23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233、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234、生物循环的作用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235、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236、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气②改变陆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创造生物物质⑤环保

237、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38、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39、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40、土壤的肥力特征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41、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

242、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43、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244、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

245、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6、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

247、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8、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

24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

250、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①开发自然资源②生产与消费产品③排放废弃物④改造陆地环境

251、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25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的规律性④组成的整体性

253、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254、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55、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①柴草时代②煤炭时代③石油时代④新能源时代

256、地震的构造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257、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58、地震震级的大小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倍

259、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60、滑坡的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261、泥石流的成因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

262、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263、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2、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①建立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管理③实施预防措施④开展宣传教育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112、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7、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8、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0、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42、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144、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147、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49、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150、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

151、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5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53、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4、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5、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6、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157、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8、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60、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6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6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163、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7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72、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7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

175、海洋资源的分类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176、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8、世界主要渔业国中国、日本。

179、世界渔场分布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180、海洋油、气开发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181、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82、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

183、著名海峡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4、著名运河和港口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5、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

186、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187、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荷兰、日本、澳门。

188、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9、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90、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191、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92、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9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194、领海、专属经济区12海里,200海里。

195、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6、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97、矿物的概念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8、岩石的概念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9、矿产的概念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00、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01、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202、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

203、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204、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05、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06、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7、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208、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09、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210、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211、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12、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13、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214、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215、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21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

217、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18、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

219、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20、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

221、陆地水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

222、静态水资源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223、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224、潜水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225、承压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226、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227、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228、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229、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30、水循环的意义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231、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23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233、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234、生物循环的作用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235、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236、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气②改变陆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创造生物物质⑤环保

237、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38、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39、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40、土壤的肥力特征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41、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

242、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43、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244、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

245、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6、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

247、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8、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

24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

250、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①开发自然资源②生产与消费产品③排放废弃物④改造陆地环境

251、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25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的规律性④组成的整体性

253、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254、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55、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①柴草时代②煤炭时代③石油时代④新能源时代

256、地震的构造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257、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58、地震震级的大小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倍

259、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60、滑坡的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261、泥石流的成因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

262、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263、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2、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①建立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管理③实施预防措施④开展宣传教育

文章标签: # 影响 # 大气 # 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