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高考状元从小如何培养,孩子高考状元如何培养

tamoadmin 2024-06-22 人已围观

简介1.学霸的童年有什么共同点吗?2.高考状元的家长是怎样做的3.高考状元的四个优秀特质4.高考730分状元出自普通家庭,状元妈妈分享经验:哪一点尽早培养?5.北大教授坦言:高考状元都有这个特征!培养需要哪几个秘诀? 被誉为 “韩国首席妈妈 ”的全惠星女士,将6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哈佛和耶鲁的博士,现在,她的孩子任职于著名大学的教授、院长等,个个是 社会 精英。她的家庭被《纽约时报》称为“ 可与美国 历史

1.学霸的童年有什么共同点吗?

2.高考状元的家长是怎样做的

3.高考状元的四个优秀特质

4.高考730分状元出自普通家庭,状元妈妈分享经验:哪一点尽早培养?

5.北大教授坦言:高考状元都有这个特征!培养需要哪几个秘诀?

高考状元从小如何培养,孩子高考状元如何培养

被誉为 “韩国首席妈妈 ”的全惠星女士,将6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哈佛和耶鲁的博士,现在,她的孩子任职于著名大学的教授、院长等,个个是 社会 精英。她的家庭被《纽约时报》称为“ 可与美国 历史 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 ”,让人羡慕。

全惠星女士在谈及家庭教育时说,孩子的成才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想让孩子优秀,并非仅有成绩一项可决定,要将功夫用在学习之外,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尤其是小学阶段。

而另一位同样引人瞩目的妈妈—— 陈美龄 ,用了10多年时间把三个儿子培养成才,送入了斯坦福大学,她提到: 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都要尽早培养,尤其是小学阶段。

除此外,我们从各大媒体看到高考状元、学霸及其父母的采访中,也不难发现 这些父母有一个共性 就是,他们都 非常重视小学阶段对孩子的培养

为什么这些父母会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孩子的小学阶段?

因为他们深知, 在不起眼的小学阶段,孩子是最具可塑性的,家庭教育也最容易出效果。

那么,这些学霸的父母主要关注哪些方面的教育呢?

一,书写要工整。

磨刀不误砍柴工。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从小把字写好, 练字能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做事的耐心程度 ,练字能让孩子字迹工整,也能 提升书写速度 ,对于写作业和考试答题都十分有益。

一位有多年高考阅卷经历的老师说: “同样的答题能力,字迹好的孩子可能会比字迹差的多拿5分以上。” 在高考这类选拔性考试中,几分之差,孩子的命运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督促孩子练字,家长要从小学阶段开始。

二,教孩子做好时间管理

孩子做作业磨蹭,每天写到晚上10点过,11点过才睡,而最让家长抓狂的是,孩子在学习上用了大量的时间,可效果却差强人意。

时间管理非常重要。

小学阶段的孩子还不会规划时间,家长需要帮孩子克服拖延症,帮孩子规划时间,可以让孩子先完成重要的、相对薄弱的学科,然后再做相对容易的学科,并注意劳逸结合。慢慢地,家长可以让孩子试着自己规划时间,到五六年级的时候,要让孩子初步具备独立规划和管理时间的能力。

时间管理是实现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到了初中阶段,学科由3科变为7科,管理时间的重要性会突显出来,成为孩子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三,小学阶段孩子一定要精养,不能散养。

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还不成熟,他们对读书的意义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他们天玩,如果没有家长从旁监督和引导,孩子是很难自动自发地爱上学习和学会学习的,所以,孩子一定不能散养,而要精养。

何为精养?拿家长陪孩子写作业来说,精养,绝不是让家长当监工,而是 需要家长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纠正。

在问题发现之初就进行修正,比起孩子形成习惯后再去矫正,效果会好很多。

比如,有的孩子写作业总是粗心,不是多写就是少写,要么就是看错题,漏题等,这显示了两个问题,一是孩子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熟练,二是孩子的专注力较差。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多加练习和提高孩子专注力下手,帮孩子克服粗心的问题。

四,找到学习方法比盲目刷题更重要

小学的课本知识总体来说并不难,家长与其让孩子刷题,不如帮助孩子找到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

比如, 小学阶段的数学 ,主要考查的是 数学的运算能力 ,虽说五六年级会加入考抽象思维的应用题,但核心的还是运算能力。家长在平时的辅导中,要 帮助孩子提升运算的精准度

小学阶段的英语 ,重在听和读,让孩子 培养起对英语的兴趣和语感 。现在的课本都配有原声光碟,家长要监督孩子每天坚持听15到30分钟的英语,效果非常好。

小学阶段的语文 ,重在积累,要帮助孩子 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天文地理人文,广泛涉猎。纵观那些学霸,阅读量都十分惊人,广泛阅读让他们知识全面,能触类旁通,建立知识体系。

埃里克森的 社会 心理发展理论 指出,孩子从出生到18岁,每3到6年就是一个性格成长的飞跃。而 6-12岁,是孩子习惯养成,性格三观,道德品行等养成的关键时期 ,家长一定要好好把握,尤其要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

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中写道:“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于习惯,若能看清并改掉坏习惯,看清并坚持好习惯,我们至少就能在人生路上得90分。”

可以说,习惯塑造了孩子的人生。

但孩子无法自动自发地养成好习惯,这一过程离不开家长的辛苦付出和陪伴。

每一位学霸背后都站着摆渡人,这些摆渡人就是他们的父母,这些父母都非常重视教育,他们为了孩子,让自己变得极其自律,只为把孩子们送到成功的彼岸。

比如,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的武亦姝,她的爸爸,每天下午4点半以后就不用手机,专心陪伴孩子。而2020年湖北省725分的高考状元唐楚钥,她的爸爸妈妈则会陪着女儿运动,每天锻炼三次。

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的妈妈在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时也说:“家长一定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丢在一边自己玩手机。”

孩子成才离不开父母点点滴滴的辛苦付出。

正如所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

而父母影响力最大的时候就是在孩子自主思考能力还比较弱的小学阶段。

抓住孩子的小学阶段,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后面的路会走得越来越顺利。

小学六年中,孩子的身心都会有大的发展,随着学校学习的推进,孩子们每一年都将面临新的问题, 家长若想帮助孩子成长,一定要有全局意识,做一个清晰的规划,正确引导 ,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扎实。

若你对于如何引导和培养孩子感到迷茫,那么,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这本书一定能帮到你,书中 清晰地指出了孩子小学每一年的身心特点、主要问题和培养重点,结合丰富的案例, 从学习、心理、 情感 、人际沟通等多方面,为家长提供清晰的指引和实用性的建议。

一年级,幼升小,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开始培养好习惯。

二年级,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三年级,轻松应对“三年级滑坡”现象,灵活掌握知识。

四年级,学习难度升级,帮助孩子找到学习方法。

五年级,兼顾学习和成长。

六年级,为孩子减压,轻松面对小升初,平稳对接青春期。

本书的 作者于敏是一位有着20年教龄的一线教师 ,她 熟悉孩子的成长规律 ,总结了自己执教生涯中的 大量真实案例 ,站在孩子的角度, 帮助家长抓住不同时期的养育重点 ,让 育儿 不再迷茫。

此书原价35元,开学活动价只要29.9元,点击下方链接可下单。

同时,这本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也推荐给大家,小学六年是初中的基础,而初中是高中的基础,两本书一起阅读,可以帮助大家 对孩子的小学和初中有个清晰的认知,从全局把握孩子成长规律和将要遇到的难题 ,早知晓,早规划,为孩子的成长助力。可点击下方链接下单。

学霸的童年有什么共同点吗?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话放在家庭教育上同样适用。通过采访全国68个高考状元,我们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家长们可以学习借鉴!

1、他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

 安徽状元说“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理科状元们往往都热衷逻辑与推理;文科状元们都爱阅读,善表达,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为他们的爱好之一。

 这种善于思考、渴望知识的习惯则源于父母在幼时的启发。如安徽状元孙萌的妈妈说“如果是一个场景,我们就尽可能带孩子去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

2、学霸也离不开爱的滋养

 学霸们的背后并没有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状元们都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

 有段话很好地诠释了爱与成绩的关系——“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

3、深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

 孩子们很少提起父母对自己口头上的教诲,说得更多的却是爸妈行动上的感染。

 安徽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4、好习惯跟“自小独立”分不开

 老人常说:“你攥得越紧就越累,放了它,就能释然许多”。养育孩子也是这样,学会放手,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厉害得多。

 几乎所有的状元爸妈们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一名清华学霸在采访中说,是爸妈的尊重与放手让我学会了遇事不逃,主动思考。

  5、因材施教,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在采访中,可以看到,一些被批判的教育方式,但却因为用对了人,并没有遭来孩子的反感。

 广东状元张恒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好强又自信的孩子,有时难免还会有点自满。

 “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爸爸虽然偶尔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更多的还是‘泼冷水’,及时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戏称为‘批评式教育’,我觉得很适合我。”

  6、阅读经典,扩宽思维

 小时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读大家经典,这是许多状元在采访中提到的阅读之路。

 北京语文高考取得148分的孙婧妍在文中说道: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阅读的培育也绝对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婧妍说父母从小就爱给她读故事。

 阅读是将人类浓缩几千年的科技、文化快速习得的最佳方式。阅读的许多好处不言而喻:

 能增长见识,去粗取精,形成具有正面导向性的`三观;

 开拓视野,你不再局限与小小生活中的一隅,可以无拘无束地畅游古今中外,学识遍布四海,随着读书范围的扩大,也会练就出广博的心胸与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可以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方法,也能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一抹书卷文艺的气息。

7、状元必备一本错题集

 96%的状元并不赞成“题海战术”,但99%的状元都会有一本自己整理的错题集。勤奋并不是获取高分的金钥匙,北京状元梁思齐说平常自己用来放松的时间很多,但学习起来效率就很高,学习的时候若自己都有一定的计划和安排,就不会漫无目的地什么都做。

 做题不在量在质,其实题型就那么多,把盲点都找出来就无敌了。

8、作息规律,热爱运动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作息不规律,经常晚睡势必会影响学习和身体发育。

 以下场景大概是中学中最常见的现象:

 每天早上特别是第一、二节课上课时,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同学们在台下呼呼大睡;

 一到课间时间,教室里“倒下”一片或是一群人才匆匆去吃早餐;

 还有一些同学屡屡因睡过头而迟到,不光影响教学进度,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采访中98%的状元都表示自己从不熬夜,甚至备考时也是十一点就睡,保证充分睡眠,作息规律,平时也经常运动。

9、比成绩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

 比起分数,父母们更在意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而除了学习之外,大部分爸妈都表示自己还有更为看重的东西。

 安徽状元丁雅琦的妈妈说:“只要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无论怎么选择,我都绝对支持!”——这句话几乎代表了采访中大部分状元爸妈们的心声。比起分数,这些爸妈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乐、幸福感......

 看了这么多共同点,相信家长们已经有了一些反思和庆幸,其实无论孩子是否为高考状元,我们家长的目的从来都是让孩子拥有幸福感,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正可以帮到我们实现这个目的!

高考状元的家长是怎样做的

高考状元是怎么被培养出来,这不仅仅是广大学子家长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专家在思考的。

所以在每年高考结束之后,各省的状元、状元父母都会接受采访,会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作为父母都是如何培养的?

近10年高考状元数据表明,这些高考状元基本上都会从童年开始就坚持这3件事。

1、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

学习习惯看似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话题,但是实际上这是孩子学习生涯的根基。

当孩子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孩子学习才会有内在驱动力,才会自律,不仅仅是家长、老师要求,自己就会主动去想要提高成绩,查缺补漏,提升自己。

2、足有自律

采访了历年高考状元发现,其实他们都不是只知道读书的书呆子,也会有很多的兴趣爱好,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去爬山打球……

只不过,他们足够自律,能够合理地去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足够有效率,才能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2017年全国58位高考状元做了调查,发现大多数(42名)高考状元的兴趣爱好很广泛,而且他们都在坚持做一件事,就是再忙也不放弃运动和锻炼。

清华大学在平台上曾经分享过学子的计划表。

把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做了详细的规划:预习、听课、复习、做习题、背单词、看名著、跳长绳、自习、听CNN英语……

在大学,是没有老师会看着他们学习,给他们留作业的,所有的一些都需要靠孩子足够的自律,知道自己是为自己在为学习。

而能够上清华的孩子,更都是几十万学子当中的佼佼者。

3、热爱阅读

杭州高级中学副校长、全国语文名师许涛曾给小学生家长做过一个讲座,这样说:“没有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可能性几乎为零!”

而采访了历年高考状元发现,他们没有不爱阅读的,都是从小就阅读,书架上都是一排一排的书。

参加了多次中高考改卷的言芳老师感慨: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很占优势。

因为现在很多学科,其实考的就是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强不强,能不能读懂题目真正要表达的含义。

虽然上高中和上小学的学习强度不同,但是学习习惯却是从一而终的,现在孩子们都处在放寒假的状态中,孩子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多了,反倒是帮孩子养成学习好习惯的最佳阶段。

比如每天都要学习2个小时;

放假时间玩电子产品也不能超过2个小时;

每天都要有一定量的运动;

每天都要有最起码1个小时的阅读。

关于这一天、一周、一个月孩子应该做什么,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制定一个计划表。

高考状元的四个优秀特质

王极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学家,高考(微博)问题研究专家。从1995年连续潜心研究高考,多年深入高考第一线,访问了400名省级高考状元、百名高考状元家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被称作“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希望他对状元与高分学生家庭培养的研究分析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借鉴。

揭秘一:状元们的三大共性

王教授认为,状元们的成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他面对面、一对一采访了400多位省级状元之后,也总结了他们的共性。

共性一: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

1999年高考改革以后,状元们是素质教育的产物。王教授一直强调,高考改革后的状元们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很高。

共性二:心理素质好

王教授说道:“心理素质好是状元成功的关键。状元们都有着阳光和辩证的心理。”王教授举了一个例子:2009年江西省文科状元李江雁,高三期末考试的时候是倒数第一。但是李江雁并没有因此受打击,她的心态特别好。她认为平时考得好值得高兴,平时考得不好也应该庆幸。这就是辩证的心理,用辩证的心态来看待考试的得失。

共性三:多才多艺

王教授多年的采访发现,高考状元们大都多才多艺,他们有的热爱唱歌,有的热爱跳舞,有的热爱画画。而且理科状元大多获过数理化竞赛的奖项;文科状元大多是学生会的骨干,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中也屡获殊荣。这些状元们又能考试,又能竞赛,可谓全才。

揭秘二:状元的“高考成功公式”

王教授总结状元们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个高考成功公式:高考成功约等于“实力+心态”。

“实力”就是科学文化素质,“心态”就是心理素质。这两者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但是老师和家长往往重视了“硬件”(考生实力),却忽略了“软件”(考生心态)。

王教授在采访中发现,考生心态好,高考成绩提高50~100分不是梦。王教授举了个例子,2002年北京市的高考状元陆程远,一模成绩598,二模成绩604,高考成绩704。陆程远向王教授表示:“爸妈不施加压力,我的心态很好,越考越放松,越考越顺利。”

王教授还举了一个反面例子:心态不好,有可能会得0分!一名考生平时成绩很不错,但是高考时心态不好,答题时手一直发抖;别人在写字,可他却在“打点”。这是典型的由于焦虑引起的书写痉挛症状。陆程远就曾表示,一开始高考答题时他也有此症状,但是后来由于自己心态调整好,也就恢复正常了。

揭秘三:培养高考状元的家教秘笈

秘诀一:教孩子做人比要孩子考第一更重要

很多家长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天天叮嘱孩子好好用功,争取高分。但是王教授采访的很多高考状元都说,自己的父母认为做人比成绩更重要。

秘诀二:父母坚韧的品格具有榜样作用

调查发现,状元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据王教授对状元父母的分析,状元们的父母60%~70%是工人、农民、司机。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1999年浙江省文科状元陈春仙的爸爸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程度,母亲不识字,但他们非常勤劳、勇敢,总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陈春仙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下,十分努力学习,坚强地面对困难,最终圆了入读北大的梦想。

秘诀三:大多数状元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温暖、理解、民主型的

王教授做了1800份父母教养方式的心理量表测定,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四大类。

过分保护型大约占30%。南京一位考研(微博)考生还闹了一个笑话,因为找不到考研教室,打车回家找妈妈,这都是父母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的结果。

过分监督型大约占30%。这些父母采用画地为牢的方法,让孩子听父母的指挥。

严厉惩罚型大约占10%。这些父母会打骂孩子。相关研究表明,严厉惩罚型教育容易导致孩子走入唯唯诺诺或狂妄自大的两个极端。

还有大约30%是温暖、理解、民主型。这些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孩子与父母成为了朋友。王教授在采访中发现,2009年的15个状元中,有14个状元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是温暖、理解、民主型的。

秘诀四:相信孩子,学习上不加压

王教授在跟踪研究中发现,很多状元的父母甚至在孩子上初中以后,就不怎么管孩子学习了。非常信任孩子,不给他们施加压力,顺其自然。但是这些状元的父母往往很重视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名家观点:

状元高分是素质教育的培养成果,确有可借鉴之处

有很多人认为高考状元在数十年后,并没有起到****的作用,王教授认为这个观点是有所偏颇的。他说,不能单从数量上来看状元在数十年后的成就,应该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从比例上来看,状元们在数十年后出成绩的比例还是很高的。

多年来,王教授与状元们保持着联系。王教授在采访中发现,高考状元们的素质还是很高的,大多数状元在清华北大都能进入第一梯队。本科毕业之后,出国或者留校读研的人占了大多数。

“认为高考状元是书呆子、高分低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这些也是人们对状元认识的误区。”王教授指出,1999年以后的高考状元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结果。他们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高分的杰出代表,状元们确实有很多自己的心得,他们身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

高考730分状元出自普通家庭,状元妈妈分享经验:哪一点尽早培养?

高考成绩出来了,看到了很多文章在分享高考状元的故事和成长经历,读了几篇文章发现学霸都有共同的特质,总结一下,希望对我这个即将步入初中孩子的妈妈,以及和我一样为人父母的朋友一些启发:

我把优秀学子的特征总结为一下四个特质:

1. 生长在健康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言传大于身教,父母的行为举止,价值观对孩子影响就像长在孩子的心里一样。

孩子生来就像一颗小树苗,给他健康的阳光,空气,土地,就能越长越壮。

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事实告诉我们,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总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多么优秀,必须考好成绩,但父母的行为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恩爱,有责任感,孝顺父母的人,儿女大都会学习父母,

2. 自律

高考状元的第二个优秀特质就是都非常的自律。学习态度都很端正,有明确的目标,时间管理做的都很好。有人会问:为啥人家的孩子都这么自律呢?这又回到第一个话题了,就是父母也都很自律。

我们总要求孩子不要看电视,玩游戏,大多数父母却总管不住自己,拿起手机刷微信,玩抖音,看视频。

自律的父母都是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在读书,在写作,给孩子一个安静健康的环境,让他看到父母也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也一直在努力学习。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几个高考状元都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是远离游戏。沉迷于游戏会让孩子,正一步步脱离学习的轨道,输在精神的起跑线上。如何把沉没游戏的孩子拉出来呢?就是和孩子一起做比游戏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一起去骑单车,周末参加一些文艺活动,让孩子学习一些兴趣爱好,不要让孩子有觉得无聊的时间。把除了学习的空闲的时间安排的充实一些。

3. 独立

读了山东理科状元张圣一的成长经历,他从小父母就敢于放手。他自小学就自己去上学,父母从不接送,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还帮助父母搭理家务,培养了独立能力和责任感。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大多数父母忍不住替孩子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饭,洗衣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这样孩子反而丧失了自己的自理能力。

孩子早晚都要走向社会,如果早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很强。

4. 从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阅读的习惯对孩子一生都很重要,高考状元都是从幼儿园就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而且广泛阅读,小学阶段就读完了经典。

庆幸的是我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正好儿子幼儿园门口就有一个图书馆,我们每天放学后都带他去图书馆。自从步入小学我们家的电视就再也不开了,孩子对电视没有上瘾。所以现在孩子每周末都会去图书馆,由于天天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他现在的读书速度特别快,一周可以读五本书。放学后写完作业就会去看书,两天就能读一本书。最近在读科幻书。

阅读可以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增长见识,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高考状元的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上补习班,学习效率很高,听课的效率高,注意力集中,这与阅读是有关系的。

诚然, 每个高考状元的成功及 其家庭教育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我们只能是有所借鉴,有所启发。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情况,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情况,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一个孩子具备以上四个特质,走上社会一定会是优秀的人。所以作为父母责任重大,因为孩子的教育不可重来 。只有父母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了解孩子,在他成长的每个阶段给予正确的引导,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才是合格的父母,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北大教授坦言:高考状元都有这个特征!培养需要哪几个秘诀?

2020年高考已落幕,今年武汉的理科状元唐楚玥以725的高分获得了师生们的敬佩与喝彩,不过也有人会忍不住将她与去年同样获得高分的广西状元杨晨煜做对比。杨晨煜是2019年广西理科状元,以730的高分创下了广西恢复高考以来的最高分纪录。不管是725分还是730分,都足以令人望尘莫及。

杨晨煜的高分吸引了很多网友的注意,甚至有网友爆料说他出身于一个知识家庭,爷爷辈和父辈都是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不过后来他自己也辟谣了,他的父母只是广西某单位的普通职工,上的更是广西地区的普通大学。

当然,他这么优秀,自然也被很多家长当成了自家孩子的榜样,家长们纷纷想办法向他的父母取经。

当被问到是如何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儿子时,杨母很大方地分享起了自己的育儿经: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就要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懂得如何专注学习、主动学习,刚开始可能会非常痛苦,但是定型之后,就无需再过多管教了。

在面对采访时,杨母坦言:我们只用管他的衣食住行,其他学习上的事他自己能搞定。

也就是说,在杨晨煜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开始写作业,那就善始善终,不能分心,并且不管是写作业还是预习、复习功课,都要做好计划。

杨晨煜的母亲还比较不赞同很多家长的这种做法:孩子已经上了中学,才开始着急想着怎样管教孩子,而且常常把孩子放着自己学习,自己却在一旁玩手机。

她认为,想要让孩子优秀,不仅要尽早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更要约束好自己,做懂得自律的父母。

不少家长觉得自己家孩子还小,现在管教会不会太早了?李玫瑾教授曾回答过这个问题:孩子0到6岁,是家长立规矩的黄金时期,一旦过了这个年纪,孩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想要再管教就非常困难了。

相信很多家长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孩子小时候不好好吃饭,所以家长就给孩子准备了手机或者平板,给孩子放动画,这样孩子才肯吃。或者是孩子玩玩具、看绘本时,家长给宝宝端来一盘水果,催着喂着吃。

实际上这是对孩子正在形成的专注力极大的破坏,上小学后,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不是容易分心就是多动,这就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的疏忽导致的。

北大教授坦言:高考状元都有这个特征!培养需要哪几个秘诀?

1培养兴趣

温教授说:“怎样使我们下一代有读书习惯性?重要要先要引起‘兴趣’。”并没有兴趣,仅仅是为了测试而读书,或是在家人的迫使下读书,那即便得多100这书,也就只能是痛苦的经历,只需还有机会,就一定会学会放下书籍,放肆游戏。可是却兴趣下手,增强了孩子自身阅读文章的需求,孩子便会想方设法腾出时间来阅读文章。

匡衡凿壁偷光故事,大家都广为人知;明朝初期大文学家宋濂幼年借阅抄写的“嗜学”小故事,曾感化了好多人。根据给孩子讲这些知名人士读书故事,鼓励孩子爱读书在阅读中成长;或给孩子讲解书中不一样的精彩剧情,激起孩子探寻的冲动;或陪孩子一起阅读,构建阅读文章气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读书的习惯。

温儒敏专家教授曾说过:“假如高中学历了也并没有读书的习惯和喜好,今后要培养兴趣,难度系数就更大了。”读书兴趣的塑造越快逐渐,实际效果就越好,从今天开始,便是黄金时间。

2多阅读“闲书”

我小学的时候,由于条件不允许,看的英语最多的是隔壁邻居一位老师定阅的《今古传奇》,没人强迫我写读书手记,但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记下了许多四字成语,练了英语语感,我的作文一直老师打手心作为范例在班上念,语文成绩一直在班上遥遥领先。

在书本选择上,不必限于名着,杨红樱《笑猫日记》奇特的想像,原文中精彩纷呈形容、对话描写,对真善美的发扬,不也很值得学习吗?金庸、古龙的古代武侠小说中一环扣一环的情节设置,不也很值得创作参考吗?搞好正确引导,给孩子随意选择的权力,个性化阅读照样能提升孩子的阅读水平。

文章标签: # 孩子 # 父母 #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