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广圩中学高考_新圩中学录取名单

tamoadmin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1.安庆市学校停课时间2.南宁有多少所高中3.安庆火车站广圩中学多少公里4.安庆市区的公办高中和私立高中有哪些!5.洛社镇的教育经济6.芜湖市清水河中学的学校历史丁堰镇“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丁堰镇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城镇化加速期、更高水平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期。为了把握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制订本规划纲要(草案),规划期为2011~2015年

1.安庆市学校停课时间

2.南宁有多少所高中

3.安庆火车站广圩中学多少公里

4.安庆市区的公办高中和私立高中有哪些!

5.洛社镇的教育经济

6.芜湖市清水河中学的学校历史

广圩中学高考_新圩中学录取名单

丁堰镇“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丁堰镇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城镇化加速期、更高水平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期。为了把握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制订本规划纲要(草案),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镇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主动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实现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始终把增加全镇经济总量、提高人民收入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跨越发展的思路,积级策应宏观调控,推进经济迅猛发展,年终各项经济指标考核排名持续位于全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8.28亿元(现价,下同),上升到2009年的19.02亿元,预计2010年完成22亿元,年均递增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5972.83元,上升到2009年的35845.55元,预计2010年可实现40800元。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5157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10343万元,预计2010年完成12500万元,年均递增19.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1823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3557万元,预计2010年完成4900万元,年均递增21.9%。连续多年在镇级小康社会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

新农村建设势头强劲。大力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规模项目农业投入占比持续提高,由2005年的1.2568亿元上升至2009年的2.539亿元,占年计划623.83%;设施农业面积稳定增加,2005年为1020亩,2009年增至3415亩;培育了一批种植园区、养殖园区,新增镇级种植园区5个,养殖园区5个。建立了镇土地流转中心,实现了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全覆盖,累计流转土地面积由2005年的400多亩增加到2009年的2500多亩,预计2010年流转土地8000多亩。农民集中小区建设进展迅速。

工业经济扩量提质。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构造新兴工业格局,形成了以纺织、化工、服饰、皮革、机械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2005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仅有35.14亿元,到2009年已到达139.55亿元,预计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168 亿元;2009年实现应税销售17.25亿元,预计2010年实现应税销售收入2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到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数达到2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家,产值达2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12%,占全镇规模工业产值的40%。预计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数达25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7家,产值达30亿元。

招商引资、项目投入成效显著。牢牢把握“工业强镇”发展战略要求,始终以招商引资为第一要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抓项目、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全年形成合同外资3039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485.7万美元;引进市外民资 14167万元。到2009年底完成注册外资3078万美元,实现到账外资1238万美元;预计2010年完成注册外资3570万美元,实现到账外资1500万美元。2005年全年完成项目投入8.4亿元,新上项目50多个,扩改项目15个。到2009年全镇完成工业项目投入9.38亿元,预计2010年全镇工业项目投入9.85亿元。

服务业加快发展。我镇立足产业优势和比较优势,发挥区位新优势精心打造服务业,积极发展交通运输、物流仓储、餐饮服务、旅游观光农业、房地产开发等产业。到2009年,全年完成服务业投入1.59亿元,服务业税收近千万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38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翻。预计2010年服务业投入1.7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投入1.2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4.2亿元;服务业税收1310万元。

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紧抓项目建设、环境打造等重点工作,积极打造“魅力丁堰”,小城镇建设成绩显著。2005年作为“十五”的最后一年,确定了全镇今后的村民集中点数量,全镇确定了10个集中居住区,每个区入住2500人左右;2009年,集居区开工建设666户,建成498户,完成农民进城进镇原住房拆迁复垦403户,复垦土地面积294.14亩。2010年计划农民集中区开工450套。农村通达工程全面完成,完成了《如皋市丁堰镇区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5)》,镇区框架全面拉开,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加快推进,334、226省道全面贯通。健身休闲广场、农贸市场、星级酒店、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等建设到位。建成区人口2.66万人,面积2.7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25.1%,城镇化率48.68%。镇容村貌不断改善,居住环境不断提升。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建设省级配套的污水管网,建立垃圾收集处置、河道整治、道路养护、绿化造林“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提高村级“户集中、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水平;充实人员队伍实施长效管理,对30位城管队员定岗定职,每月进行考核评比,对全镇环境实施长效管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5%,为全市创建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夏圩、新堰、刘海、朝阳等4个村顺利通过了“绿化合格村”验收。我镇代表南通及我市接受了省绿化造林工作抽查验收并通过。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打造“丁香书韵” 教育品牌,放大丁堰镇教育“一条街”示范效应,通过了“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验收,中心幼儿园成功地创建成如皋市第二家“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丁堰中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追求高考目标达成效果的最大化,近年来高考本科达线人数上升幅度居全市所有完中前列,其中2009年本科上线率居同类学校第二,获如皋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二等奖。2005-2009年我镇获得“如皋市民政工作现进乡镇”荣誉;敬老院现内设168个床位,供养老人95人,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敬老院”,2007年被评为省“关爱工程”合格单位。人武工作稳步推进,2005年以来共有136人入伍,其中考取军校11人,转士官25人,高中直接考取飞行员3人,考取其他军校10人。镇卫生院顺利完成改制任务。

几点启示:“十一五”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镇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总结经验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兴镇作为第一方略、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实现了经济社会各项指标跨越发展。二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注重经济社会同步推进,一二三产同步转型。三是始终坚持统筹发展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四是始终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全面加快政府工作法制化进程,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大力营造良好平安法治环境,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镇提供保障。五是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作保障。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三套班子整体联动共抓转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共推转型;统战、人武、群团、社团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助转型。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如皋加快转型升级、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学赶张家港、建设新如皋”发展速度继续领先、总量位次不断前移的持续追赶时期,是“三化”互动并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民生不断改善、成果更加惠民的重要时期。

国内外、如皋的经济形势:一是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增长,科技创新酝酿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初步预测,未来10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发展中国家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为发达国家的2-3倍。二是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国家将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建设、文化发展、改革开放等重点工作。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三是区域环境进一步优化。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将会加快形成。随着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正式获批以及开发开放功能的日趋完善,如皋完全有可能抢抓机遇,加速跨江联动、江海联动,推进产业升级,实现快速崛起。总体看来,“十二五”时期,我镇将面临一个充满机遇的外部环境,这为我镇在新起点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良好契机。

“十二五”期间,丁堰镇拥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一是发展理念新、转型定位高。早转型、快转型已成为全镇上下的自觉追求,镇东部日化专业园区和西部高新产业园区起步早、推进快,成效好。二是区位优势显、项目质量优。沿海高速在丁堰设有出口,334省道即将全线贯通;上海制皂集团(如皋)、南通恒康海绵制品、杨天机电等一大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三是开发思路宽、发展态势好。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机制基本形成,大开发、大招商、大建设、大投入的发展态势得到强化。

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一是经济结构仍然不够合理。纺织服装、皮革、化工等传统产业所占比例偏高,高新产业占比偏低,产业结构升级任务较重。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技术创新资源短缺,科技投入强度不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不够等问题增加了转型难度。三是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仍需加快。社会事业投入相对不足,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增大。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时期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立足丁堰发展的新阶段,紧紧围绕建成“基本现代化示范镇”总体目标,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民生幸福为根本,以学赶江阴新桥镇为动力,着力提升丁堰镇综合实力和城镇品位,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与和谐社会建设,持续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节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丁堰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经济质量显著提高、科技发展显著进步、文化实力显著加强、人民生活显著提升,社会和谐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建成全国文明镇、江苏省百强镇、现代农业示范镇、如皋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先进镇。成为以工业、物流、商贸为主导的综合型中心城镇、区域物流中心、中心城区的东大门、如皋市镇域经济的领头羊。

经济增长目标。201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年均增长21.9%以上。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63:30。财政总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32%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32%以上。全部工业应税销售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50.9%。“十二五”期间,规模工业投入累计8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亿美元。

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镇总人口控制在7万人左右,镇区人口5万人;新增镇区人口3万人、7500户;城市化水平70%以上;高中教育普及率95%,高等教育入学率68%;每万人拥有医生数40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100%;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100%;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95%以上;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达标率100%。

生态环境目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0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工业用水重复率7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工作率98%;建成区环境噪音达标覆盖率80%;城镇绿化覆盖率45%。

民生改善目标。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3000元,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1000元,年均增长15%;恩格尔系数≤36%;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度明显提高,房地产开发面积每年达25万平方米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50平方米;供水普及率100%;数字电视普及率100%;百户电脑普及率95%。社会救助体系比较完备,动态消除低收入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动态全覆盖。

第三章 工作重点及思路举措

第一节 开放型经济

紧抓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在丁堰镇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到2015年累计实现到帐外资2亿美元,外贸出口额达6亿美元。

加强载体招商。高标准推进特色园区建设,建设以杨天机电、金象铝业、恒康家居科技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丁堰西部高新产业园区,面积1500亩,目标产出100亿元)、以上海制皂集团为龙头的日用化工专业园区(丁堰东部工业园区,已建成区面积450亩,预留区面积600亩,目标产出100亿元,其中上海制皂集团产出达50亿元)、以丁纺、美国西东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专业园区(已建成面积450亩,预留区面积500亩,目标产出20亿元)。

聚焦重点招商。以培育30亿元产业为龙头,10亿元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为目标,以电子、数控机械、船舶配套、汽车配件等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为重点放向,加大引进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外贸出口量大等的龙头型项目。抓住新长铁路、新334省道、沿海高速带来的发展机会,大力引进运输、通讯、仓储等现代服务业项目。鼓励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建设。禁止能耗高、占地多、有污染的项目落户。

转变招商方式。坚持“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招商策略,坚持国内招商和国外招商同步推进,在以上海、浙江、苏南为招商重点的同时,将关注点投向东南亚、日韩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实现由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招商向环境优势、服务优势、配套优势、人才优势招商转变,围绕主镇区开发,沿海高速道口、丁平线和334线沿线等重要地块,积极打造“商贸物流区”、“民营经济区”,吸引大酒店、大宾馆以及中介、信息等服务项目落户,为项目招商提供配套服务。强化亲商理念,进一步营造招商氛围,依法保障外商的投资权益。

发展外贸外经。坚持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实施积极主动的外贸外经战略。充分发挥外贸扶持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出口企业调整外贸出口结构,加快扶持一批龙头型出口企业,培育起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优势,形成以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为重点,以周边国家为支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理分布的市场格局;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有效利用境外的资源,发展海外工程承包,扩大国际农业合作。同时,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防范各类风险。

第二节 工业发展

大力实施以工兴镇第一方略,深入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切实加大服务力度,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效益。到2015年,全部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达180亿元,年均增长50%。其中:数控、智能电器设备制造业27亿元;纺织新材料制造业36亿元;服装工艺品业18.5亿元;精细化工产业35.5亿元;皮革制品业27亿元;其它产业36亿元。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达170亿元,年均增长50%,占全部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的95%。打造两个100亿产业园区,一个20亿产业园区。恒康海绵和制皂集团成功实现上市,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创建工作取得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数控机械、船舶配套、汽车配件等,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功能区。引导企业逐步向产业高端环节升级,加大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控制低端产业和劣势企业扩张,淘汰达不到安全生产、环保要求和高能耗的劣势企业。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通过孵化、引进、壮大、提升等路径,重点扶持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金属材料与新型建筑材料和微电子、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型纺织材料,同时提升传统纺织材料制造水平;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制造、环保材料和药剂、节能装备产品。加快载体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加大项目投入,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全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镇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50家,其中省以上创新型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90亿元,高新产业产值比重达50%。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重点发展电子、数控等产品,培育12家以上科技制造型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打造新兴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国内外领先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皮革、化工等传统产业,积极发挥 “四大”行业协会的组织引领作用。依托重点企业加快产业集聚,推动产品向高端环节升级,实现关键技术特别是纺纱技术自主化,推进品牌建设,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丁纺为首的一些传统企业能主动转型,自挖潜力,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运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丝维尔”智能调温粘胶纤维,设计开发的新产品相继通过了南通市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第三节 城镇建设

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建成区人口达5万人,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45%,建成基础设施齐全、配套功能完善、服务业发达的新型城镇,建成国家卫生镇。

不断完善城镇规划。依托丁平线和334线沿线,进一步编制和完善行政服务区、商贸物流区、民营经济区、工业集中区、居住示范区、公园景观区的修建性详规,确保空间布局规划全覆盖。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6亿元。“四横四纵”的镇区道路框架高标准建设到位,切实做到道路路面质量好、绿化品位高、各类管线全。区域供水和区域管道供气全面实施到位。加大旧镇改造力度,确保老镇区完成拆迁改造量60%以上。

迅速完善功能配套。全面推进“十个一”(一个靓丽的镇区入口、一张贯通的镇区路网、一条繁荣的核心街区、一个开放的生态公园、一个多功能的文体中心、一个上档次的商务宾馆、一个高标准的农贸市场、一个宜居的农民集居区、一个精致的商品房小区、一个完善的工业集中区)工程建设,其中生态公园、农贸市场、农民集居区、商品房小区总面积达153.03万平方米。在“五角场”入口建成苏通大厦、福友综合楼、时代超市、镇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高层建筑群,在镇区聚集泛亚宾馆、苏果超市、万联超市、德得惠超市、同欣园酒店、服装城等众多三产服务业;建成标准高、设施优的农贸市场,不断增强镇区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

加快进城进镇步伐。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量年均达25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推进皋南社区、凤山社区等500户以上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快建设面积为7.5万平方米的凤山社区等高档次商品房小区。完善集居区配套设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进镇居住,每年新增进镇居住人口6000人左右。

第四节 农业农村发展

大7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重点抓好“高效农业双倍增”计划、保护耕地、土地整理复垦、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节水农业、农业清洁环保生产等工作,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特色水产、设施蔬菜、优质生猪,建设一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示范村、农业示范基地、有机粮食生产基地、有机果蔬生产基地、有机果蔬加工基地、有机畜禽养殖场(基地)。2011-2015年,土地亩产出达10000元,农业增加值争取达到3亿元;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万亩,粮食总产确保40500吨;蔬菜面积由0.43万亩增加到1万亩,产量从亩产2.15吨提高到4.3吨;水果种植面积从1000亩提高到3000亩,产量从485吨提高到679吨。肉、蛋产量分别保持4200吨、920吨。到2015年,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规划建设绿色食品稻米基地4000亩,有机食品稻米基地1500亩;花木面积发展到3000亩;建成休闲观光农业3000亩。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占比达100%。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

大力提升农民集居水平。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强势推进农民进镇居住,到2015年,力争50%的农户进入集居区,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社区管理体系健全。

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和沼气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八项工作。实施“双百”工程,稳定提高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社区卫生服务站示范化建设率达100%;不断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新增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

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严格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提高农民产业化程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健全农村信用和农村担保体系,增强金融支农功能和实力。

安庆市学校停课时间

安庆市 - 迎江区 安庆包装装潢学校 安庆市第二中学 安庆市第三中学 安庆市第十四中学 安庆市第十一中学 安庆市第十中学 安庆市广圩中学安庆市 - 大观区 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第二中学 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第一中学 安庆市第七中学 安庆市第四中学 安庆市第一中学 安庆市第五中学 安庆市私立龙门高级中学 安庆市私立同安普通高级中学 安庆市第十三中学 安庆市第八中学 安庆市舒州普通高级中学安庆市 - 宜秀区 安庆市第九中学 安庆市第十六中学 安庆市第十七中学 安庆市白泽湖中学 安庆市杨桥中学安庆市 - 怀宁县 安徽省怀宁中学 怀宁县第二中学 怀宁县皖河中学 怀宁县希望中学 怀宁县黄龙中学 怀宁县秀山中学 安微省怀宁县高河中学 怀宁县公岭镇三祝中学 怀宁县新安中学 怀宁县民办皖江高级中学 怀宁县民办东升普通高级中学 怀宁县月山第二中学 怀宁县月山高级中学 怀宁县凉亭乡第二中学 怀宁县洪镇中学 怀宁二中 月山高中安庆市 - 枞阳县 安徽省枞阳中学 枞阳宏实中学 枞阳县第二中学 枞阳县三中 枞阳县耦山镇中学 枞阳县藕山镇松元中学 枞阳县汤沟中学 枞阳县长凤中学 安徽省枞阳县老洲中学 枞阳县周潭中学 横埠中学 枞阳县白云中学 枞阳县钱桥镇钱塘中学 枞阳县钱桥中学 枞阳县其林中学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枞阳县牛集高级职业中学 官桥镇团山中学 枞阳一中 牛集综合高中 枞阳县会宫中学安庆市 - 潜山县 安徽省潜山县第二中学 安徽省潜山中学 潜山县源潭中学 潜山县野寨中学 潜山县槎水镇中学 黄铺中学安庆市 - 太湖县 太湖县太湖中学 太湖县太湖二中 太湖县徐桥中学 太湖县大石乡二中 太湖县大石乡第一中学 太湖县新仓镇茗北中学 太湖县新仓镇新仓中学 太湖县新仓镇转桥中学 太湖县新仓中学 太湖县花园乡花园二中 太湖县小池中学 太湖县刘羊中学 太湖县牛镇高中 太湖县刘畈乡中学 太湖县弥陀镇第二中学 太湖县弥陀镇第三中学 太湖县弥陀镇第一中学 太湖县弥陀镇中学 太湖县北中镇沙河中学 太湖县百里镇中学 太湖县百里镇耿家中学 太湖县桐山中学 太湖县玉珠乡莲花中学 太湖县玉珠乡中学 太湖县望天乡中学 徐桥高中 熙湖高中 太湖中学安庆市 - 宿松县 安徽省九成中学 宿松县第二中学 宿松县实验中学 宿松县城关中学 宿松县花凉中学 宿松县宿松中学 宿松县凉亭中学 宿松县隘口中学 宿松县程集中学 宿松县九姑中学 安徽省国营农场华阳河总场中学 宿松县复兴中学 宿松县汇口中学 宿松中学 安庆市慧德高级中学安庆市 - 望江县 望江县第二中学 望江县中学 望江县吉水中学 望江县雷阳镇翠岭中学 安徽省望江县华阳中学 望江县华阳镇中学 安徽省望江县杨湾镇杨河中学 望江县杨湾镇第三中学 望江县杨湾镇丰大中学 望江县杨湾中学 安徽省望江县漳湖高级职业中学 安徽省望江县赛口中学 安徽省望江县金堤乡九华民中 望江县高士中学 望江县毛安乡大闸民中 望江县毛安乡中学 望江县鸦滩中学 安徽省望江县长岭高级职业中学 望江县泊湖中学 望江县新桥乡中学 望江县太慈镇中学 望江县桃岭职业中学 望江县沈冲乡青草学堂安庆市 - 岳西县 岳西中学 岳西县汤池中学 店前中学 岳西县南岳中学安庆市 - 桐城市 石河高级中学 桐城市第二中学 桐城市孟侠中学 桐城中学 白马乡蔡店中学 卅铺镇龙头中学 桐城市大关高级中学 兴店镇新店是中学 市孔城镇高级中学 桐城市包圩中学 桐城市杨公中学 嬉子湖镇中学 桐城市黄铺乡汪河中学 范岗镇高级中学 范岗镇铁铺中学 桐城市老梅镇龙塘中学 桐城市老梅中学 桐城市新渡镇新安中学 新渡镇徐河中学 市天城高级中学 双港镇白果中学 双港镇练潭中学 青草镇三星中学 桐城市青草塥中 陶冲镇沙铺中学 桐城市青草高中 桐城市鲟鱼学校 桐城一中 桐城十中 吴汝纶公学

南宁有多少所高中

全市幼儿园、小学、特教学校和职业学校自1月24日起放寒假,安庆城区各初中1月24日至1月28日暂时停课,安庆城区各普通高中1月25日至1月28日暂时停课,其中杨桥高中、广圩中学、白泽湖中学、皖河中学可自24日暂时停课至28日。各县(市)初中和普通高中停课事项由各县(市)教育局决定,并报市教体局基教科备案。另外,城区民办高中因有很多来自外市的学生,为确保他们安全回家,1月24日起暂时离校。

安庆火车站广圩中学多少公里

南宁有很多高中,比如:南宁市北部湾美术中学、南宁市第一中学、南宁市第二中学、南宁市第三中学、南宁市第四中学、南宁市第五中学、南宁市第八中学、南宁市第九中学、南宁市第十中学、南宁市第十三中学、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南宁市第十九中学、南宁市第二十中学、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等等。

1、南宁第二中学

南宁市第二中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重点中学和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南宁市第二中学前身为1906年创办的南宁府中学堂,先后易名为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南宁中学、南宁高级中学等。1954年正式定名为南宁市第二中学。

2、南宁市第三中学

南宁市第三中学(Nanning No.3 High School)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是广西首批重点中学和广西首批示范性高中。南宁市第三中学源于1897年维新人士余镜清创办的南宁乌龙寺讲堂,曾用过的校名有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广西省立第一高中、广西省立第一联中、南宁中学、南宁高中等,1955年改为南宁市第三中学。

3、武鸣高中

武鸣高级中学,广西武鸣高级中学创办于1908年,始名为思恩府官立中学堂。学校现有教职工239人,教学班55个,学生3000多人,学生90%以上是壮、瑶、苗族等少数民族。武鸣高中是广西首批示范性高中,并于2009年通过复查评估,是广西壮乡民族教育的窗口学校。

4、宾阳中学

学校历来为自治区十六所重点高中之一,现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立志为人民大众创造优质的高中教育,是广大优秀初中毕业生倾心向往的一所理想高中。

5、南宁市第五中学

南宁市第五中学创建于1905年,是广西普通高中一级学校、南宁市首批品牌教育建设学校。在校学生1800人,教职工12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2人,中、高级职称77人,南宁市教学骨干、学科带头39人,市B类人才3人,南宁市教科所兼职教研员5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南宁第二中学;百度百科-南宁市第三中学;百度百科-武鸣高中;百度百科-宾阳中学;百度百科-南宁市第五中学

安庆市区的公办高中和私立高中有哪些!

驾车路线:全程约11.9公里

起点:安庆火车站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迎宾路行驶20米,左转进入湖心北路

2.沿湖心北路行驶470米,过右侧的苹果公寓写字楼约170米后,左转进入天柱山西路

3.沿天柱山西路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元山路

4.沿元山路行驶5.5公里,稍向左转

5.行驶760米,右前方转弯

6.行驶1.3公里,左前方转弯

7.行驶680米,右转

8.行驶220米,右前方转弯

9.行驶310米,左转

10.行驶120米,左转进入石山寺街

11.沿石山寺街行驶160米,过右侧的翔宇家电约160米后,左前方转弯

12.行驶410米,左前方转弯

13.行驶15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安庆市广圩中学

洛社镇的教育经济

安庆市区的公办高中和私立高中,

我不会分。

可询问安庆市教育局。

安庆市教育局的说法解释是最权威的。

我只知道安庆市区的高中有:

安庆市第二中学

安庆市第二中学碧桂园分校

安庆市第十中学

安庆市第十一中学

安庆市广圩中学

安庆洪运学校

安庆市私立龙门高级中学

安庆九一六学校

安庆市第七中学

安庆市第五中学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安庆市民办同安普通高级中学

安庆市第一中学

安庆市外国语学校

安庆市皖河中学

安庆市第九中学

安庆市杨桥中学

安庆市舒州普通高级中学

安庆市育才中学

安庆市白泽湖中学

芜湖市清水河中学的学校历史

洛社镇是具有1600余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名镇,建于梁代初年的开利寺,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别墅原址,“池边涤砚”和“亭上观鹅”,千百年来成为墨林佳话。洛社镇拥有4所中学、3所成教中心和3所中心小学,各类学校均为省级重点或示范学校,100%的学龄青少年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毕业升学率为98%。2004年完成了洛社中心小学新教学楼建设和洛社实验幼儿园整修工程,教育环境不断优化。

洛社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人才,遍布海内外。有为我国首创长途电话和载波电话通信作出重大贡献的电信专家陶凤山,有早期专营精良产品“大无畏”牌电池电筒,后旅港发展其它工业的爱国实业家丁熊照,有恪守民族气节,多次慷慨资助家乡教育事业的旅日华侨李景良,有捐资重建洛社石拱桥(即今洛社大桥前身)的李金镛,有爱国爱乡创办匡村中学(即今省锡中前身)的匡仲谋,著名评弹演员吴子安等等。

镇内各类文化设施齐全,现有图书馆、影剧院、书场各3个。洛社图书馆是国家级图书馆,三镇合并后图书馆藏书达19万册,图书流通达69700册次。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硕果累累。风羽舞龙参加中国文联等单位组织的国安杯全国舞龙大赛获得银奖,并选中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澳门回归这一历史盛事;农民摄影家马玉焕的小品摄影,享誉全国。洛社镇先后获得“全国群众文化先进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双百”不动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提高

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71亿元,比2006年增长16.1%,人均GDP突破5500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8.1亿元,其中工业投入完成23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0.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4.2亿元,分别增长24.2%和33.2%。全面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双百”目标任务。高效农业稳步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外向化格局基本形成,积极推进“一绿二园五基地”工程,太湖王鸽、益家康生态农业等龙头企业发展良好。精细蔬菜园区列入无锡高效农业规模化惠山综合创新试验区总体规划,核心区面积达1.1万亩;投入20余万元用于水蜜桃高效核心区域建设,开展水蜜桃绿色有机食品及基地申报工作。工业经济量增质升。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8亿元,工业纳税销售收入226.5亿元,分别增长14.7%和16.7%,实现工业增加值52.68亿元,增长15%,其中201家超千万元规模企业产销两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61.7亿元,占全镇总量的70.9%,增长15.6%,起到了支撑大局的作用。科技创新成绩显著,新增桥联重工、蓝天电子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9家;专利授权量161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145件,外观设计13件;8家企业被认定为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10个,太湖锅炉和天奇股份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为全区实现了零的突破,获科技专项支持资金2100万元;“三创”载体建设完成2.25万平方米。服务业发展取得突破。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1.4亿元,增长24.5%;完成服务业纳税销售收入47.6亿元,增长22%,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6亿元,增长14.58%。全面推进洛社新城建设。新城按照区委、区政府加快项目开发进度、建设亮点突出形象的要求,全面启动新城四大板块的建设,全年预计完成投资8亿元,完成销售9亿元。三横四纵道路框架总长达20公里,投资超过1.5亿元,洛城大道和雅中路已完工,其余道路除运河西路外,都已完成工程量的一半以上;总投资1.5亿元的新城三大公园即高尔夫公园、新长公园和张泾河水上公园已全面启动建设,高尔夫公园年内完工;新城商业中心项目已与香港华润达成合作意向,洛城商务中心、酒店合作项目已完成设计,上述项目均已在7月28日开工;新城第一区橄榄郡、第五区上院年内完工,已全部预订销售完毕。加快启动西站物流园区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服务业重点发展项目,总投资24亿元的无锡西站物流园区进展顺利,园区管委会于6月2日正式成立,“三纵二横”路网骨架年内将基本建成,洛南大道路面基础已全面贯通,累计投资16.5亿元的园区商务办公中心、工业产品仓储转运中心、金属材料剪切加工中心和工业原料展示交易中心都已签约,已开始全面启动。全力打造服务外包示范区。全镇有服务外包企业7家,其中软件企业2家,嵌入式软件企业5家,外资企业2家,07年新增大专以上从业人员271名,新建服务外包载体4800平方米。软件研发在全区率先破题,虹业自动化和飞象电子相继通过“双软”认证,认证数占全区的一半;虹业自动化成为全区首家软件企业,并被列为全省50家重点服务外包企业之一,我镇软件研发水平走在了全区前沿;嵌入式软件企业渐成规模,5家嵌入式软件企业逐渐成为服务外包的主力军,博耳电力成为施耐德、西门子等世界500强的电气控制设备的研发、生产商,天奇物流成为国内工业智能自动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最大供应商;新能源产业服务外包蓄势待发,我镇已有瑞尔竹风、桥联风电、文汇钢业等一批涉足风能新能源领域的企业,正从传统的设备制造商向研发、设计系统供应商转变,已完成总投入5亿元,风能业务订单已达50亿元,预计年内完成销售6亿元。

二、强力推进“一城一区”建设,开放型经济实现新突破

按照“高起点规划建设、高水平招商引资、高效能经营管理、高品位创建特色”的要求,洛社重点开放园区和石塘湾工业集中区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乘势而上,加速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工作成效,全镇开放型经济继续保持在全区的领先地位,园区载体建设成绩显著,利用外资高位增长,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举行的招商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国内外的品牌效应和平台优势进一步放大。全镇预计完成协议注册外资1.1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4000万美元,外贸自营出口总额1.74亿美元。洛社重点开放园区按照确定的六大功能区、“三纵四横”道路骨架总体规划,自全面导入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以来,正朝着省级开发区的目标奋力推进。表面处理科技工业园重点引进产业链长的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部件等外资企业,石塘湾工业集中区重点建成承接市区工业退城入园的优势载体。“一园一区”集约、集聚发展的效应进一步体现,逐渐成为我镇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和开放型经济的主阵地。贡献份额不断提升。2007年,预计园区工贸销售收入完成105亿元,其中工业销售收入完成91亿元,增长26%,占全镇比重达40%,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完成20亿元;缴纳国、地税总额2.8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20%;完成工业投入20亿元,占全镇工业投入的74%,表面园区污水处理一期改建工程竣工运行,达到日处理3000吨能力,建成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3个,新办境外企业2家,预计园区全年协议注册外资完成7000万美元,到位外资完成2500万美元,分别占全镇总量的64%和63%;引进境内区外资金11.4亿元,新增内资注册资金1.1亿元,外贸出口8150万美元,都完成了目标任务。同时,着力构建四个特色产业集群,分别是风力发电加工配套产业基地、精密机械加工区、机电工业区、电子元器件加工组装新材料产业基地。“三创”载体建设取得突破。5月,以振达钢管为主体,在石塘湾工业集中区启动建设了镇产学研基地,6月,以虹业自动化为依托,在洛社配套区启动建设了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市环保装备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全市首家镇级软件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同时,加强重点科技企业引导服务,促进龙达转移印花、桥联冶金、通用环保等科技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促进这批企业越位进次。

三、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镇村面貌发生新变化

2006年,我镇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镇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加快推进。进一步完善公建设施、新市镇农村整治等规划,区域规划布局不断优化,实现了全覆盖。路桥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对中兴路延伸段、太锅路、杨市人民中路、梅秦路等几条主要道路进行了改造与建设,启动建设张镇桥汽车站工程和雅中路提升泵站工程,另外还配合省、市、区重点工程342省道延伸段、洛南大道、长江水引水工程等做好相应征地拆迁工作。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道路通达、教育培训、农民健康、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农村新五件实事顺利推进。万新、梅泾和润杨创建成为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示范村,万新村的鹅子岸、梅泾村的后底岸、新开河村的秦巷、邬家坝和新开河村庄创建成为全区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农村“三集中”稳步推进。07年我镇安置房建设年度目标是28万平方米,其中结转2万平方米,新开工26万平方米,累计建成约18万平方米;拆迁总面积10.54万平方米;整合搬迁亩均产出30万元以下的低效落后企业30家,累计整合土地面积263亩。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推进。继续推进绿色洛社建设,新增绿化面积2853亩,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按照“道路交通安全快速、生态景观自然、街景立面美观”的要求,对人民路等17条主要道路展开“路长制”管理。完成圩堤加高加固9.5公里,土方40.5万方,完成直湖港沿线支河、京杭运河沿线支河清淤31条53.78公里,土方124万方,清淤村级河道39条18.6公里,土方26.8万方。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新增勤余、钱巷、杨西园等一批省级生态村;新创示范村庄35个、示范景点12个、示范路12条、示范河12条。在创建、环卫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长效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确保了镇区所有范围的清洁卫生。

四、切实关心群众利益,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新改善

富民工程取得实效。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9861元,增长14.1%;健全完善就业机制,加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新增就业3069人、指导性培训1859人、技能培训1070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制率90%,1519家企业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鼓励农民投资建设工业标准厂房,年内完成2.4万平方米建设任务。村级管理继续加强,出台了村级管理文件汇编,重点抓好22家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规范化运作,确保有较高收益;对4个农村新型社区加强“三管理一服务”,成效明显。加大村级资产收益款清欠工作力度,累计清缴欠款3500万元,其中资产款2400万元,收益款1100万元。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社保3120人、医疗保险26000人、新农保16500人,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医保工作任务,实际参保人数达61644人;失地农民保障工作推进顺利,20650人纳入保障体系。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到每月180元,覆盖率达到100%。扶贫帮困成效明显。做好贫困户救济保障工作,06年共纳入低保对象678户、1618人,发放低保金151万元,脱贫80户、224人,其中产业扶贫23户;完成3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下拨资金10万元;为300名困难家庭子女学生发放助学补助金32万元;向410户、1512人发放临时救济金30余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174万元。杨市、洛社、石塘湾3家慈善爱心超市规范运作,为600户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成立了红明、钱巷2家村级慈善会,募集基金100余万元。

五、更加注重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通过大力推进年初确定的实事项目,社会事业整体功能进一步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加强了对全镇3544盏路灯的维修和养护,全年新增路灯180盏,修理1100盏,确保主要道路路灯亮化率达98%以上。投入4300万元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镇的防洪体系。环保工作成效明显。对66家重点涉污企业展开拉网式检查,由镇党政领导分工负责,督促企业按照要求开展集中整治,确保涉污企业达标排放,3家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行,“五小”、“三高两低”企业限期整改,水环境治理和“小”“三高两低”治已取得明显成效。生活污水管网建设进展顺利,预计全年完成40公里。医疗卫生工作统筹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共救助因病致贫人员42人,发放救助金额24.58万元,及时组织实施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圆满完成区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在06年创建星级卫生服务站的基础上,创建区示范服务站3个、三星级服务站15个、二星级服务站6个。率先在全区开展流动人口免费服务证制度的试点,计划生育率达到99.5%以上。文体工作又上新台阶。村级星级活动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镇37个村、社区居委全部达标;获得市家庭特色才艺展一等奖、社区之歌大家唱二等奖;开展“迎接十七大、颂歌献给党”送戏下乡巡回演出活动12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观众达1.5万人次;全区唯一的省级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凤羽龙”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省市比赛中屡获殊荣。教育工作成绩突出。洛社高中高考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本二以上进线人数超140人;洛社初中中考创造五连冠辉煌,600分以上人数共有99名,600分以上的绝对数和相对比例均位列惠山区第一。全镇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200万元的石塘湾初中运动场、投资230万元的洛社初中行政楼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各学校以先进的教育理论、良好的教育质量、优美的学校环境、规范有序的学校管理顺利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社会稳定工作有序推进。社会治安“大防控、大调解”机制发挥作用明显。加大安全隐患整治和事故查处力度,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得到有效控制。强基工程扎实推进,在表面处理科技工业园成立了全市首家行业党校。实施了第三批区镇两级年轻干部双向挂职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文明单位等基础性创建工作。人武、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统计、宗教、档案、史志、广电等工作均取得新进展。

六、践行执政为民宗旨,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通过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机关作风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全面推行政府“管理年”活动,重点抓好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效能管理。机关干部顾大局、识大体,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保持了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平时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严格依法行政。严肃工作纪律,突出抓好会风建设。坚决贯彻实施《关于加强镇村干部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镇机关各部门重点工作考核意见》、《督查工作若干规定》、《党委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等文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

建设责任制,抓好反腐倡廉工作。规范完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和政府资金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制度,推行政府集中采购。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及社会各界作用,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促进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镇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扎实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承办的38件人大代表建议在规定时限内全部办结,办结率100%。镇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实事项目,除个别子项目因规划调整等原因实施进度有所延迟,其余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全镇上下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牢固确立“大镇要有大作为”的工作标杆,自觉地把工作定位纳入惠山发展大局中来考虑,在争先进位上不退缩,在加快发展上不放松,在作风转变上不反复,在敢冒风险上不犹豫,通过科学论证,制订了洛社新城、园区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洛社中长期发展方向,奠定了新洛社未来发展格局。洛社新城继高标准建成会所后,八大类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将成为展示洛社新风采的靓丽名片。13平方公里洛社重点开放园区按照确定的六大功能区、“三纵四横”道路骨架总体规划精心建设,在国内外的平台优势和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日本神户制钢、富士电子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展示了我镇一流的投资环境,显示了园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璀璨未来。总面积5.78平方公里的西站物流园区各项前期工作落实力度大,推进速度快,随着铁公水联运项目的全面启动建设,西站物流园区将成为完全改变洛社服务业格局的标志性项目,也是我区打造生产型服务业集聚区的重大项目。一系列重大规划强烈的带动示范效应为洛社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营造洛社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的独特竞争优势,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芜湖县中学时期(1954—1969)

芜湖县在解放后,由于广大农村没有一所中学,安徽省政府和专署决定一九五四年在芜湖县创办一所中学,但由于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县内圩堤大都溃破,无法建校。原来安排招收初一新生的计划,只好委托宣城湾址初中(现芜湖县一中)代招。第二年四月八日,芜湖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县长朱哲为首的建校筹备委员会着手建校事宜。专署和县政府共同研究,确定校址在清水镇之北,征用了清水乡的28.9亩菜地为建校用地。从七月二十日开始,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包括教学楼在内的1118.226平方米的校舍建筑任务。与此同时,暑期内县政府抽调政和区副区长夏春林主持校务,专署调配了教职工十六人,按时完成了第一次初中招生任务。九月二十日芜湖县初级中学(当时校名)初二年级一个班(58人,系接收湾址初中代招学生),初一年级两个班(学生117人)正式开学。

一九五八年,省政府和专署决定将芜湖县初级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应学校请求亲笔题写校名“安徽省芜湖县中学”,同时还题写了“科学馆”作为兴建科学馆匾额之用。由于学校规模扩大,于是再征校址东边和北边的土地51.5亩,校园面积达80亩。学校基建投资加大,添置了图书、仪器、体育设施,师资力量也得到进一步充实,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60年秋季高一招收72名学生,初一到高三,年级齐全,成为真正的完全中学。1963年6月,安徽省委副书记桂林栖同志来校视察,对学校工作予以指导。1964年6月,省教育厅张副厅长也来校检查工作,对充实学校仪器设备曾给予大力支持。

“文革”开始后,1966年6月10日校园内出现了大字报,接着县委派来了工作组,“文化大革命”在学校全面展开了,很快学校就陷入瘫痪状态。一些人趁混乱之际,把校长室、教导处的档案资料洗劫一空,近三万册图书、价值十余万元的仪器也毁损殆尽。一九六九年学校成立了革委会,副主任是姚元才和吴同秀,这个“红色政权”成立以后,着重抓了“一分为五”的分散下迁工作。九月,成立了万春、祠山、大闸、张镇、王拐五个公社中学,芜湖县中学解体,也走完了她艰苦创业、发展兴旺、动乱解体的全部历程。

二、万春中学时期(1969—1981) 1969年9月,学校改名为万春人民公社中学,学校在被“一分为五”的同时,校园和校舍也被无偿占用34.4亩和1559.76平方米,把万春人民公社中学挤到原县中校园一侧。1970年姚元才调出,夏春林任革委会主任,王训之任副主任。1971年9月初中部三个年级,高中部两个年级(两年制),万春人民公社中学已是芜湖县“文革”期间最早出现的完全中学。一九七二年春,首届高中毕业生有25人被输送到芜湖中学教师进修学校(芜湖师专前身),以后都当了中学教师。1976年1月夏春林同志去世,黄勋同志任主任,石向东、陈文宣同志先后任副主任。1977年11月芜湖地区教育局确定该校为地区重点中学。1978年4月,黄勋同志和王训之同志、陈文宣同志先后调出,俞宏图任革委会主任,后来恢复校长职务名称,校长为俞宏图,副校长为石向东。根据芜湖县革委会《关于全县中学领导体制、隶属关系和完全中学设置的通知》精神,万春人民公社中学更名为“芜湖县万春中学”,归所在地万春区领导。

一九七九年开始,学校加强了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拔乱反正,医治动乱的创伤。1980年6月6日,因区划调整,芜湖县隶属芜湖市领导,原来由地区确定的重点中学也随之取消。一九八一年四月十六日,芜湖县人民政府决定万春中学为县重点中学,后由于万春公社创办了一所初中,校名极易与完中混淆,故改“万春中学”为“芜湖县清水河中学”。

三、芜湖县清水河中学时期(1981—2006)

由于万春公社新办了初中,减轻了学校初中部压力,这样清水河中学变成了以高中部为主的完全中学。一九八一年九月,巫俊钦同志调入任校长,副校长是徐学忠、陶玉保、石向东,俞宏图任专职支部书记。一九八二年四月,俞宏图调出,继任专职书记是丁治同志。是年,学校建造了一座水塔,容水五十吨,解决了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食堂也改用蒸汽做饭,师生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一九八三年九月,巫俊钦同志调出,徐学忠升任校长。这一年,经多方努力,学校收回原征用的土地28.6亩,校园面积扩大了,把四周用大水泥块砌成围墙,长270米,有利于学校封闭式管理。198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改高中学制两年制为三年制。一九八四年暑期,因干部“四化”的要求,学校进行了体制改革。支部书记丁治,副校长陶玉保退居二线。校长仍是徐学忠,副校长是郑忠秀、石向东、魏兴华。不久,徐学忠和石向东相继调出,郑忠秀任校长兼书记,副校长是强瑞林同志。

一九八七年暑期,学校领导班子作了调整,郑忠秀仍为校长兼支部书记,副校长是居务宗、左申玉。学校各项工作也稳步前进,不断发展。由于高中部人数增加,教室紧缺,学校于一九九O年兴建一幢(三层十二个教室)教学楼,教学条件得到改善。一九九O年左申玉副校长调离该校,强瑞林任副校长。一九九六年四月,校长郑忠秀退休,居务宗升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教务主任梁益民升任副校长,强瑞林仍为副校长。居务宗校长上任后在前任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四制改革,调整了中层干部队伍,狠抓学校管理和内涵建设,各项工作取得较大成绩: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高考本科录取率和达线率稳居全市农村中学之首,连年受到市教育局嘉奖,学生学科竞赛也多次在市级以上获奖;学校硬件实施不断加强,开发了沿芜屯路门面房,兴建了学生公寓(建设面积1800平方米)和综合楼(建设面积2200平方米),改造了篮球场,新建了校园广场、升旗台,教师集资建造建筑面积达250米的宿舍楼一幢,进行了校园绿化和美化,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学生数也大幅度上升,由不足一千人上升到近两千人,人数几乎翻一番。学校为此也赢得了多项荣誉:县综治工作先进单位、芜湖市卫生标兵单位、芜湖市现代装备先进集体、芜湖市五四红旗团委等。

二OO一年四月十三日,副省长蒋作君在省厅胡平平副厅长、市政府胡培丽副市长的陪同下来校视察工作,听取了居务宗校长的工作汇报,蒋省长对学校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二OOO年七月,梁益民副校长调出。1996年8月调任火龙岗中学校长的杨炳生同志回学校任副校长。二OO一年八月居务宗校长退居二线任调研员,杨炳生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教务主任苏自先升任副校长兼支部副书记,二OO二年三月汪全收同志任副校长(二OO五年三月调出),同时进一步充实了中层班子,使学校班子队伍充满了活力。杨炳生校长上任伊始,经教代会审议,提出了“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优化教学过程为主线,以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为根本,以全面提高办学层次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五年发展规划,并得以大力实施,学校各项工作快速发展。他充分认识到谁要抢占21世纪教育制高点,就必须充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手段,为此,学校于二OO二年四月与北大附中签订协议,成为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示范学校,充分享受和利用全国名校北大附中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该校的办学层次。学校举行了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示范学校揭牌仪式,芜湖县四大班子领导,市、县教育局领导参加揭牌仪式,并给予高度评价。学校成为皖南第一家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示范学校,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学校还抓住高中适度超前发展的有利契机,扩大高中部规模,使高中部达25个班,学生数超过2400人。学校当机立断,基建开始大手笔,兴建了一幢容纳25个标准教室的高中部教学楼(建设面积3300平方米),使学校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还狠抓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培养一支骨干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芜湖市清水河中学(2006——)

二OO六三月,由于芜湖市区划调整,学校更名为芜湖市清水河中学,直属芜湖市教育局领导,同时学校也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这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年代名称1954年-1969年芜湖县中学1969年-1981年万春中学1981年-2006年芜湖县清水河中学2006年至今芜湖市清水河中学

文章标签: # 中学 # 发展 #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