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分析 教育分析

高中语文筛选信息_高考语文筛选信息

tamoadmin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1.语文下定义解题公式2.高考语文重点高三的语文复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第一轮复习: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高三学生的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进行查缺补漏,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的障碍。然后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加强单元训练,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语文的知识体系包括了语音知识体系、文学知识体系、词及短语体系、单复句知识体

1.语文下定义解题公式

2.高考语文重点

高中语文筛选信息_高考语文筛选信息

高三的语文复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

第一轮复习: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

高三学生的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进行查缺补漏,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的障碍。然后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加强单元训练,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语文的知识体系包括了语音知识体系、文学知识体系、词及短语体系、单复句知识体系、修辞知识体系、标点知识体系、现代文体知识体系、古今文学常识体系、写作知识体系、文言知识体系。具体的知识体系就是每一个语文知识点的性质、分类、意义和用法。就如“词”的学习,就包括了词义、感情色彩、运用范围、词语搭配、语体等。在这一轮复习时,要把知识的大体系和小体系融会贯通。

第二轮复习: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轮复习要抓住重点、难点。要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的训练,提高考试的能力。高考的语文复习,既要防止陷入题海战,认为做得越多越好;又要防止自己对复习过于放松,不认真对待复习,指望考试时可以超常发挥。我们要在复习的时候认真复习,讲究实效。

现代文阅读要着重训练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

阅读能力要注重信息筛选和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高三学生平时训练的阅读材料是新鲜的,一定要锻炼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尽量多的信息。在阅读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要准确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作文的复习既要听从老师的指导,又要自己不断积累。在平时提高自己运用生活中的材料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要密切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的材料。

第三轮复习:提升拓展

回归课本。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了解透彻,就可以达到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耕错题本。把平时的基础、阅读、语言运用等方面的错误点作为训练的重点,精选材料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不让自己再犯同样的错误。

精做真题。把最近三年的高考真题进行研究。明确高考的命题思路和方式,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审题的能力、解题的思路。

语文下定义解题公式

就是手法,1修辞(比喻、拟人等)2结构(承上启下、铺垫、对照等)3语言特色(长短句'语言平淡自然等)4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就内容情感结构读者讲

以下复制来的

知识储备:散文中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一)表达方式: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1)记叙的人称: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如《荷塘月色》就使用了第一人称“我”,散文中第一人称的表达效果基本同小说,但散文中的“我”指作者本人。散文中运用第二人称非常多见,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往往能造成拟人效果。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人称表达效果如下: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记叙的详略:记叙应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进行,详写不是漫不经心地多写,它往往突出细节,注意渲染烘托,多用铺陈手法;略写也不是可有可无地硬凑,而是根据中心的需要。

(3)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2.描写: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散文描写手法和小说描写手法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3.议论:散文中的议论,它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散文中,抒情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托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等。

(1)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2)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3)托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托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4)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必修教材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抒胸怀:“惨象,已使我……”

(5)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送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二)章法结构

散文的章法结构,主要涉及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线索等方面。在高考的命题中,经常涉及章法结构作用的分析与探究。其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标题有说明范围、点明中心、揭示主旨之作用,如《背影》。

2.开头的作用基本同小说。

3.结尾的作用也基本同小说。

4.过渡句段有承上启下之作用。

5.线索有贯串全文、使脉络清晰结构谨严的作用。

掌握散文章法结构的作用,既是散文考查的重点,也是解读散文的重要步骤。

(三)修辞手法

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列表归类如下:

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拟: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四)表现手法

散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除了掌握衬托、铺垫、抑扬、悬念、伏笔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小说专题中已经讲解)外,还需掌握散文常考技巧:

1.象征手法: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多运用在写景状物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品中,如必修教材《囚绿记》就运用了象征手法,作者描写绿枝条的性格特点,是想用这些绿来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

2.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3.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常见提问方式

1.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对×××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文中某某段有何作用?请赏析。

5.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本文语言上特色比较鲜明,试结合语句进行赏析。

解答思路

1. 从修辞角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等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模式

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即指出运用哪种技法,分析概括某种技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说出具体效果。后两个环节要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解答。

题型二:鉴赏形象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高考散文对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赏析形象的特点,一是赏析形象的作用,命题者往往又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

常见提问方式

1.简要分析×××形象特点;

2.文章写×××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4.作者着意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解题思路

1.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是概括分析形象特点,还是分析作用。

2.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把握事件及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于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在鉴赏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时候,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3.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4.在解答形象的作用时需要考虑形象对主旨内容表达的作用,也要从结构技巧上考虑。

答题注意事项

1.注意形象的思想性。包括形象的特点和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2.注意紧扣文本,准确理解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对于表达主旨的作用。

3.注意我们依据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验,对形象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理解。

题型三: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作者写文章总要围绕一个中心,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散文中有些议论或抒情的句子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是,它毕竟是概括的、抽象的。在阅读中,应以此为纲,以文中叙述、描写、议论的内容使其具体化,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只有作者的观点成为读者头脑中鲜活具体的认识,才能算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去分析评论。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止是追索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还要善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客观、辩证分析,对其进行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或不当之处。

常见提问方式

1.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这种观点?

2.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分析。

解题思路

1.根据题干要求,辨明评价方向

(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对全文所涉及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探幽发微,求同辨异。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考查在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观点进行概括评价,难度较大。

(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别人的观点。从命题意图来看,往往要求考生对不同人的观点结合具体语境作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观点的异同。

2.具体解答思路

(1)综观全文,整体感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表现形式等。

(2)注意检索,确定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检索、寻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

(3)体会形象,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的形象涉及到人物的个性、景物的特征、事物的特点等,表现出作者的主张、思想和感情等。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都蕴涵于形象之中。形象是否丰满,是否有典型性,与生活中的人和事贴近与否,这些都能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4)筛选文中关键信息,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写人、记事文章还是对事物发表的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评价。

(5)借助文章题目、作者、注解、写作背景来分析评价。

答题注意事项

1.分析评价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有力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2.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分析评价,即用唯物辩证法为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特有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

3.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

高考语文重点

[教育反思]下定义的做题方法

压缩语段之下定义的做题方法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题中出现了一道要求根据材料下定义的题目。题目如下: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2003年全国高考题)

①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②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

③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

④这种繁殖过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下定义属于逻辑知识,现在的中学教材没有涉及,尽管高考曾考过同类型的题目(如1993年全国题),由于时间久远,不一定引起老师及考生的关注,一些考生对这道题感到有些陌生,也是很自然的事。下面结合2003年高考试题对此类题解题思路作一分析。

一、明确概念,掌握形式

下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就是把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表达一般用“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的形式。

例如:记忆是我们过去的生活实际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我们头脑中遗留的印迹。

该定义中,“记忆”为“被定义概念”,是比被定义概念外延大一级的“邻近的属概念”, 而“我们过去的生活实际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我们头脑中遗留”则是“记忆”区别于其他“印迹”的特有属性,也就是“记忆”与“印迹”这个属概念下其他种概念内涵上的差别,即“种差”。

二、分析材料,确定属概念

考试中通常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下定义时,首先需要在提供的的材料中找一个比种概念大一级的概念,即属概念。如果提供的材料中没有恰当、现成的属概念,就需要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己确定属概念。

仔细阅读材料后,不难发现“繁殖过程”是“遗传”的属概念,这样第①句成为整合后全句的框架,其他3句是它的修饰限制成分,即“生物……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叫做遗传。”或“遗传是生物…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

三、筛选信息,分析种差

所谓“种差”是不同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种概念在这个邻近的属概念下面同其他并列的种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别。这一步骤中,既要准确筛选语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缺失,又要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或冗余信息,保证语句简洁。

分析所给材料,不难看出第①句的主要信息是“自身繁殖”,第②句的主要信息是“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第③句的主要信息是“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第④句的主要信息是“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这3句话的主要信息构成“自身繁殖过程”的修饰限制成分。

提取或筛选语句主要信息,要抓住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对句子本身内容的把握以外,还特别要关照其他语句的内容。例如第④句,其中“这种繁殖过程”与第①句话比照是重复信息,因为第①句已经说了“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一个信息在一个句子一般不重复出现,所以应将其汰除,才好组合成信息完整而又简洁的句子。其他句子提取信息要点的情况与此基本相同。

四、整合信息,合理表达

把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用“是”、“叫”等一类连接词连结起来,使之符合用“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的表达方式。在本题中,只需要将“种差”即②、③、④句的主要信息合理插入到第①句的属概念前即可。所谓“合理”,就是要做到合理排序、句意不变、语句通畅等。本题②、③、④句分别就“自身繁殖”的方式、任务、结果来说明的,因此符合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不需颠倒。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的全部如此,必要时要调整语序。另外,整合后的句子不能改变原意,也不能出现语病。

答案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叫做遗传。 或:遗传是指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

总之,做“下定义”题,掌握以上步骤是必要的,但考生的筛选信息和变换句式的能力则是基础和关键。

[对应训练]

1.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并用一句话给“转基因技术”下定义

转基因技术将引起一场农业革命。转基因技术能使动植物具有原来所没有的全新的特性,达到改良食品特性、扩充食品内容、使食品更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目标,并可以预测收成,提高水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合成杀虫剂的用量等等。

2、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给“创造性思维”下定义

创造思考教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划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 1993 年高考题)

创造性思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维活动。

2.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并用一单句给“数学语言学”下定义

把数学和语言学这两门相距甚远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的强有力的纽带,是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前者实现了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后者则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使数学的领域空前地扩展了,语言学的领域也空前地扩展了。它们都扩展到以符号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就发现了共同的边界,并且彼此渗透。于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了。

答: (50个字左右)

4、根据下面一段话给对冲基金下一个定义

美国有很多投资基金,它们都要受到投资公司法的监管。另外有一些投资基金,并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通常被称为私人基金。由于没有受到相关法规的严重限制,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及投资方法的余地比较大,往往采用高风险的投资策略,以其获得较高的回报,这些基金就被称为“对冲基金”。

5、根据下面一段话,为“知识经济”下一个定义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主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可以把知识作为资本,作为主产要素来推动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答案]

1. 转基因技术是使动植物具有原来所没有的全新特性的技术

[这段文字在思路上属于“总说——分说”的类型。先筛选所有词语,其中“全新的特性的技术”是概括性最强的词语,可作为“属概念”;其他词语,“改良食品特性”“扩充食品内容”“人体健康的目标”“预测收成”“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合成杀虫剂的用量”等,都是彼此并列的,其概括性低于“全新的特性”,可以说是“全新的特性”的具体说明,为“种差”。]

2.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具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从第一个分句中筛选出“具有新颖性和价值”,从第二分句中筛选出关键信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从第三个分句中筛选出“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然后把这些信息用填定语的方式填入横线处,最后再稍微润色即可。]

3. 数学语言学是运用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实现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并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

[①注意下定义的格式要求。②必须抓住被定义对象的本质特征,摒弃次要信息,且用语准确、简练,有高度的概括性。从本题来看,内容上有三个方面的要点:①运用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②实现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③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此三点缺一不可。]

4、对冲基金是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因而未受相关法规的的严重限制,往往采用高风险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得高回报的私人基金。

5、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并把知识作为资本和生产要素来推动经济全面发展,与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新型经济。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这就是重点!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章标签: # 分析 # 作者 #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