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分析 教育分析

201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_2013高考新课标历史

tamoadmin 2024-05-24 人已围观

简介1.(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2.求2013年新课标高考各科考试大纲。3.2013高考语文有多少套题,都是哪些地方的,有没有地区重题4.新课标高中图表解读历史是针对高考还是会考的?5.如何破解新课程下历史高考备考的困惑6.2013年四川高考是考新课标卷还是继续自主命题注意,我指的是全国新课标卷不是指新课改。7.历史提取信

1.(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

2.求2013年新课标高考各科考试大纲。

3.2013高考语文有多少套题,都是哪些地方的,有没有地区重题

4.新课标高中图表解读历史是针对高考还是会考的?

5.如何破解新课程下历史高考备考的困惑

6.2013年四川高考是考新课标卷还是继续自主命题注意,我指的是全国新课标卷不是指新课改。

7.历史提取信息题的做法高考41题

201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_2013高考新课标历史

当然是,新课标的全称是“新课程标准”,福建早在2009年高考就是了。

2012年新课标地区(含“新课改”)(总计:23个)

第一批:山东、宁夏、广东、海南(2004年进入改革,2007年高考)

第二批:江苏(2005年进入改革,2008年高考)

第三批:浙江、安徽、辽宁、福建、天津(2006年进入改革,2009年高考)

第四批:北京、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2007年进入改革,2010年高考)

第五批:山西、江西、河南、新疆(2008年进入改革,2011年高考)

第六批:河北、湖北、云南、内蒙古(2009年进入改革,2012年高考)

第七批:四川、甘肃、广西、贵州、重庆、西藏、青海(2010年进入改革,2013年高考)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以省级为单位实施的,以下为相关“新课改”相关信息:

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作为基础教育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区,首批进入实验;

2005年秋季,江苏省进入实验;

2006年秋季,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5省市进入实验;

2007年秋季,北京、湖南、黑龙江、陕西、吉林5省市进入实验。

2008年秋季,山西、江西、河南、新疆及新疆建设兵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2009年秋季,河北、湖北、云南、内蒙古4省区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2010年秋季,贵州、四川、重庆、甘肃、西藏5省区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规划,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在2010年前全面推开。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

您好!上述题目确实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仅考察考生对学术观点的了解,并且还要求学生对学术观点做出评述。此类题目,建议先陈述罗列与题目内容相关的知识,再阐发解释自己的观点。

如果对历史有兴趣平时可阅读一部分关于历史理论方面的参考书,这里推荐1.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2.瞿林东:《中国史学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其他的书如1.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通过这一类的书基本上可以大致了解西方与中国的史学思想,加以自己合理地思考,基本能在考试时做到心中有数。至于评价该学术思想,可参见当时或后世其他理论流派对其的褒贬,大概就是这样。

另外,历史理论方面的知识思辨性较强,但应该迎难而上,望采纳,祝好!

求2013年新课标高考各科考试大纲。

(示例)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要求: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还要认真观察:中间有山、水、太阳,外围是十环,体会它的象征意义。

2013高考语文有多少套题,都是哪些地方的,有没有地区重题

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3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新课标高中图表解读历史是针对高考还是会考的?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使用省份: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云南;新课标全国卷(Ⅱ)使用省份:青海、西藏、甘肃、贵州。02、大纲版全国卷适用地区:广西(备注:广西官方一直未表态2013年高考是否改革,很有可能2013年将继续使用大纲版全国卷)

03、安徽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4、北京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5、重庆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6、福建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英语听力使用新课标全国卷英语听力

07、广东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8、海南省:自主命题(政、史、地、理、化、生)+新课标全国卷(语、数、英)

09、湖北省: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10、湖南省: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11、江苏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2、江西卷: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13、山东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4、上海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5、陕西省:自主命题(数、英)+新课标全国卷(语、文综、理综)

16、四川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2013年实行新课改

17、天津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8、浙江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9、辽宁省: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如何破解新课程下历史高考备考的困惑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会考成为历史高考的前奏章。自2007届开始,海南省将百分之十的会考成绩并入高考成绩之后,高中历史会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根据新时期会考形式的要求取得比较好的会考复习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位高二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就此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教于同仁。

一、转变意识,正视会考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中学的历史教育向来不受到重视。在新课改之前,高中历史会考也只是作为高中结业考试而存在,且由自主命题、批改,随意性较大,所以一直以来,无论是学生、家长,甚至包括教师、学校都不太重视。新课改后,我省将百分之十的会考成绩并入高考成绩,因此,高中历史会考成为历史高考的前奏章。这种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要转变意识,正视会考。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中学生,虽然是正在逐步成熟的群体,但是在他们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他们仍需要正确的引导。在新课改之前,由于高中历史会考的地位不重要,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只是把它作为一般的常规考试来看待,所以导致学生对会考产生满不在乎的心态和对历史学习的惰性。在新课改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都有所改变,尤其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在学校的支持下组织学生进行会考总动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向学生说明会考的重要性、新课改后会考应注意的各事项等,以引起学生对历史会考复习的重视,引导学生把高中历史会考视为高考的演习战来看待。从2006年-2008年的会考分析来看,选择题比较简单,基础性很强,但由于材料题和论述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在逐年增加,学生如果对课本的内容学得不系统与深入,那要比较完整答好材料题与论述题是不可能的。可见,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会考对学生的要求是提高了,因此这进一步决定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要转变意识、正视会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只有学校和教师的思想意识转变了,学生的意识才会真正转变。学生正视了高中历史会考,才会真正的改变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态度,进而认真备考,为一年后的高考争取到来之不易的十分。

二、合理安排,轻松备考

高中历史会考的范围是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三册书的内容,范围广,知识点多,而时间又紧,因此要合理安排好教学进度。我们的做法是,从高一至高二第一学期完成三册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后,用高二第二学期来备战会考。这样,一方面获得了较富裕的时间来复习迎考,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营造了复习备考的氛围,这将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紧迫感,会主动地参与到会考复习当中。

会考复习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按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编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业基础测评指导》(以下简称《测评指导》)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辅以讲解统一的配套习题,尤其注重对材料题与论述题的练习与分析讲解。这一阶段的复习的特点就是“细”,侧重于基础知识,侧重于会考要求中的识记、理解部分,所以,在这一复习阶段,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详细地通读一遍,把课本从大字到小字,从地图到插图,从史实到史论都要通读,不留一丝空白,因为只有数量上的积累,才有知识层次上的提高。同时,在读的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尤其要求学生在“熟”上下功夫;划框框、圈点点要求掌握重点,分清层次;做笔记、列表格理清线索等等,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磨”教材,“吃”教材。在每复习完一个模块后,全年级进行本模块的模拟考试,以“趁热打铁”,加强学生对本模块基础知识的把握。第二阶段的复习主题是三个必修模块的综合、归纳解析以及热点问题分析总结。历史的知识体系有纵线、横线之分,纵线是按历史时间顺序发展的历史,横线是分门别类的专题史。高中历史主要是按专题史来编排的,但三个模块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必须要对三个必修模块进行综合、归纳解析。而且,历史会考考试的大题目,主要是材料题和论述题,就经常出在专题线索上,比如2007年和2008年的会考题,材料题方面都考了关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所以,专题史一定要抓,而且还要抓牢。连贯的专题复习对于学生理清思路、划分范围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对于提高材料题、论述题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专题复习时,一定要清晰明确,理清线索,把每一个阶段或整体的特征都要区分另外,热点问题也必须重视。从历年高中历史会考的题目来看,每年都会考察热点问题,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二十年在2008年的高中历史会考题目中都有体现。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也帮助学生整理分析本年度的热点问题。第三阶段进行三个必修模块的综合模拟考试,“沙场”练兵,以提高学生适应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会考的应试能力。同时,在抓好基础知识、理清线索的基础上,用一到二天的时间整体复习三本书,帮助学生强化对历史知识体系的记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通过三个阶段的复习巩固,学生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把握了重点、难点,这样去参加考试,才能考出比较好的成绩。

三、讲求效率,事半功倍

对于高二理科生来讲,历史会考任务很重,压力很大,因为他们还要对付政治、地理等其他科目的会考。学生平时课外复习历史的时间有限,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制定好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好各科的复习时间,要讲求效率,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如何帮助学生制定好复习计划呢?我把复习的三个阶段的大致时间安排以及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告知学生,让同学们做到心里有数,复习起来能够不慌不乱,使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能到位,这样学生的成绩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相反,如果学生不了解复习的总进度表的话,就会产生急于求成的心理,复习时忙东抓西,胡乱抓瞎,在这本书的基础知识和复习侧重点还没到位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地赶着看另一本书,事倍功半,花了很多的时间,效果却不好;而让学生了解复习的总进度表的话,该复习哪里的时候就认认真真地复习哪里,把每个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侧重点都抓住,踏踏实实地走好复习的每一步,复习效果就好得多,这样就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所以,帮助学生制定好复习计划,对复习效果有明显的帮助。

其次,教师必须要着眼于课堂40分钟效率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重视这课堂40分钟。要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就必须把复习课上得生动易懂,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记住知识点,从而落实知识点。为使复习内容形象生动,可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手段,对所要复习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使学生认识到位,理解深刻。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符号(或不同颜色的笔)在课本上把知识要点标划出来并记住。对于《测评目标》中要求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课堂上教师必须下功夫进行材料题或论述题形式的复习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思维能力。如“探讨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这一知识,要求学生在课本相应的位置上写上“生产力”、“生产关系”、“世界市场”等要点,并结合相关的材料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复习教学能使学生有所提高。同时,为了巩固知识,在每节课安排5-6分钟时间提问。因此,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作用,是提高会考成绩的关键。

四、授之于法,提高能力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授学生解题的方法,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无疑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巨大的帮助。我在各方面不断地加强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们能够学有所用。

首先,我在每节复习课上,都不断地穿插解题方法的指导,尤其材料题和论述题的解题方法。对于材料题的解答,我给学生做了这样的方法总结―材料解析四步法:阅读—提炼—联系—成文。第一步,即阅读。阅读是审题过程的开端。在阅读时应先读设问然后再读材料,这样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克服阅读的盲目性,减少了阅读时所占用的时间。材料是材料解析题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可分为史料、文物、诗文和图表四类。材料的内容大体包括题头、正文、注释、出处等。在阅读材料时必须从头到尾一字不差,不可忽略题头、注释和出处等自以为“不重要”的材料。第二步,即提炼。提炼就是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从测试的角度来说的,它是回答问题的素材。根据问题的要求,通过对材料的鉴别、筛选和整理,剔除那些无效的、虚假的信息,提取出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事件,即事件发生的时间(世纪、年月、朝代等);发生的空间(某洲、国家、地区、城市等);这个事件所包含的观点,揭示的规律等;涉及到的人物,即人物的生平、事迹、对人类作出的贡献等,以及材料中暗含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第三步,即联系。联系就是把材料与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较全面的解答问题。第四步,即成文。成文就是以文字表达的形式来回答问题。要求答案要论从史出,即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但又不能照抄材料、堆砌史实或抛开材料去随意发挥,要规范化,做到概括精确,说明简洁,论述合理,层次分明。材料解析题的四步解法,便于学生在解题中操作。但在解题的过程中不应把这四步分开进行,尤其是阅读、提炼、联系这三步更要注意同步进行。

对于问答题的解答,我给学生做了这样的方法总结――问答解析三步走:细心审题、简列提纲、看分答题。试以下题为例进行说明。“假如你是一个导游,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67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呢?”(要求:字数在150字左右,14分)第一步,即细心审题。审清题目,明确题意。其实,每一道题目都暗含着答题的启示点,所以首先要细心审题。在这道题中,启示点有:1、安徽凤阳农村,2、1953-1956年、1958-1964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请注意时间的起止、凤阳农村的巨大变化)。第一个启示点就暗示学生这道题目会考察到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而第二个启示点更是暗示学生这道题目不光考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旨在考察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全面分析这些启示点,那么就很难审清题目,明确题意,找准答题的方向。第二步,即简列提纲。这一步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该题的答案有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又包含几个层次的内容。以上题为例,其答案的结构应为:(一)巨大变化(包括四个层次: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67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二)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由此可见,简列提纲不仅使你的答案显得眉目清楚,而且为各部分、各层次的答案内容作出了明确、具体的定位。到了这一步,再难的问答题也变得和填空题相差无几了,剩下的,就是第三步,即看分答题。就是要求答题者一定要结合题目的分数来做答案,具体做法是:把题目的总分尽可能合理地分配到答案的各部分、各层次中去。例如,上题共14分,答案是四个变化、一个原因共五部分,那么比较合理的配分应是每一部分2-3分。有了“看分答题”的意识,我们就比较容易得出下面的答案:(一)变化: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3分);1958-1964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各地纷纷组建人民公社,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3分);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农村经济遭严重破坏(2分);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3分)。(二)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分)

其次,利用每次考完试讲评试卷的机会,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指导,这一指导过程要结合考试中出现的主要错误类型进行指导,有的放矢。

再次,对于历史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我们老师不能放弃,因为提高他们的成绩就是提高会考合格率。因此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工作,转化他们,要尽量助其兴、动其情、授其法、促其恒。新的考试形式对一些差生来说增加通过会考的难度。显然,差生对课本不熟悉,综合概括能力、文字组织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复习教学阶段要多指导差生记忆的方法、分析归纳的方法、文字表达的方法,甚至是看历史课本的方法,并在复习实践中能用之。到复习最后阶段,教师还必须告诉差生重点记忆的知识内容和一些重要的问答题。

五、加强训练,“沙场”练兵

备战高中历史会考,加强训练非常有必要。针对新课改后,历史试题出题的特点以及这几年会考的方向,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测评目标》中的训练题,特别是材料题与论述题部分的题目根据新考试形式的要求设计的,针对性极强,所以应认真加以落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自已选编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去练一下,教师要做好批改与反馈分析工作。最后,安排几次按会考标准的三个必修模块的综合模拟考试,“沙场”练兵,以提高学生适应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会考的应试能力,并且重视考后的讲解,这也是一种强化训练,既让学生再一次的把握知识要点,又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会考成为历史高考的前奏章,被誉为“小高考”,可见其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性。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正视、重视高中历史会考,指导学生认真做好会考复习,帮助学生勇攀高考巅峰

2013年四川高考是考新课标卷还是继续自主命题注意,我指的是全国新课标卷不是指新课改。

新课程下高考历史复习存在的主要困惑

1、备考复习是仍然按模块进行,还是打破模块按专题方式复习

第一轮复习时,是按模块进行的,但在复习中老师感觉费力,学生掌握得不理想,不利于达到高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对学生历史成绩的迅速提升产生了很大影响。于是我立即进行了调整,打破了模块结构,按专题方式进行整合。例如,将必修1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选修1的商鞅变法整合为一个板块;必修1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与选修1索伦改革整合为一个板块;等等。结果发现,事功参半。

2、新课程的实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内化为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需要一个过程,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无疑把对教师的要求提到了一个很高的理想的高度,这样的要求对于刚从传统教育转型过来或还没来得及转型的老师而言难免有些勉强和底气不足。知识积累中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出现,一桶水不足以应对一碗水的感觉。

第一,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还很模糊,还不深入甚至不正确。单凭几次短期的培训难以彻底转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和习惯。

第二,新课程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在新课程历史教学要求使学生体会、经历科学知识的发现与探究过程,事实上很多教师对某些知识的探究自己都不甚明了,这又如何能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

第四,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到师生双方面素质前提的难题,要求老师有很高的教学艺术。引导得不好,不仅技能难以锻炼,过程与方法难以正确形成,甚至连基本的知识也难以掌握。

3、考试与新课标理念如何紧密结合

当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几乎都还是以学生成绩与升学率为主,考试仍然是教学的导向和指挥棒。现在的考试方式也只停留在课改前的那种考试方式,新的考试方案还没有出台,为了确保评价不至于落后,老师情愿回到旧的圈子里。这导致教师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却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子上,我们知道,应试教育训练扎实有效,学生的学习紧张严密有序,师生缺少的是个性的张扬;新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等,学生活跃积极主动,但不能静下心来扎实训练,也很难有训练的时间,所以,新课程与“应试教育”的长处有效结合是教师们最为困惑和关注的问题,如何把考试与新课标理念紧密结合,体现考试目标的多元性,如何做到?

4、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化,让我们教师感到难以把握,到底应该怎么把握,把握到什么程度,心里没底

起初我们摆脱不了原来历史教学大纲对我们多年的影响,因为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是硬性的,它严

格规定了知识点及各知识点的准确的分层次要求,对于没有达到大纲要求和超纲有十分明确的界限,而课程标准对科学内容的规定则比较宽泛,很多情况下对知识的学习没有给出硬性的规定,给教师留下了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不同的教师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去开展历史教学,同时由以往重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化,让我们教师感到难以把握,到底应该怎么把握,把握到什么程度,心里没底?如何做到关注全体又关注差异,如何让60多人都有效的参

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如何在这样的大班额中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怎么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收放有度,至今扔困扰着我们教师。

5、以专题方式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而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很多困难。而且以专题方式教学复习,这就人为地割裂了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政治事件的形成往往与经济事件、文化事件紧密联系,单独学习政治史是无法深入理解和掌握的。

6、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而学生负担比较重,时间很有限。

7、高考试题与课标内容的差距,老师在衔接上很难把握一个“度”。

但我想:迷茫归迷茫,书照样要教,而且还要教好,并且还要确保所教学生在2013年夏季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怎么解决呢?这便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最现实的课题,办法只有一个:摸着石头过河,边想边过。

历史提取信息题的做法高考41题

2013年高考,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将是新课改之后的第一年高考,高考试卷将使用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高考,四川省高考将实行新课改,仍将自主命题。广西2013年高考将是最后一届使用大纲版全国卷的省份,2014年高考广西将使用新课标全国卷。

目前,网上传言的“陕西、山东、安徽、福建、广东等省份2013年高考使用将使用全国卷”是假的,从目前联系的省份来看,2013年这些省份的高考试卷使用版本依然保持和2012年高考一致。所以,敬请各位同学以本省教育考试院官方权威信息为准,不要相信百度贴吧上,百度知道上流传的信息。还有一点,高考复读对次年高考报考志愿影响不大,除了报考军校、国防生需要应届生才能报考外,其他和应届生待遇一样,不会给你的分数加分或者扣分的。2013年高考试题使用可能为有如下版本:

01、新课标全国卷适用地区: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云南、青海、西藏、甘肃、贵州

分析: 2013年高考,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将是新课改之后首次高考,将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由于教育水平、区域差异,这些省份估计不会和已经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的教育强省使用同一份试卷。不出意外,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可能会划分为:新课标全国卷(Ⅰ)和新课标全国卷(Ⅱ)。按照今年的情况来说,新课标全国卷(Ⅰ)使用省份: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云南;新课标全国卷(Ⅱ)使用省份: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如有出入,我们将会在空间及时公布。

02、大纲版全国卷适用地区:广西(备注:广西官方一直未表态2013年高考是否改革,很有可能2013年将继续使用大纲版全国卷)

03、安徽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4、北京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5、重庆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6、福建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英语听力使用新课标全国卷英语听力

07、广东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8、海南省:自主命题(政、史、地、理、化、生)+新课标全国卷(语、数、英)

09、湖北省: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10、湖南省: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11、江苏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2、江西卷: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13、山东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4、上海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5、陕西省:自主命题(数、英)+新课标全国卷(语、文综、理综)

16、四川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2013年实行新课改

17、天津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8、浙江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9、辽宁省: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新课标全国卷到底是否分一二卷还没定,以上只是猜测!但是四川肯定是自主命题!!!

一、历史高考真题41题怎么得高分博客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二、如何作答高中历史41题有关"解读"的题型

历史高考观点评论题专题辅导目录1.高考例题:关于西崛起观点2.练习:关于西传教士观点3.练习二:关于全球化观点4.练习三:海权与兴衰观点5.练习四:关于科举制观点6.练习五:评论关于传统政治观点7.练习六:评论关于20世纪悖论观点例题:评材料关于西崛起观点2011宁夏卷41.(12)阅读材料答问题材料 西崛起曾视世界历史引入胜历程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古希腊古罗马现继世纪欧洲君主制骑士制度经文艺复兴航海代结束于西欧北美全世界军事、经济政治控制非洲、拉丁美洲亚洲遭遇欧洲探险或殖民才提历史欧洲接触征服才始十些历史家述概括提颠覆性认识认1500前经济、科技术、航海、贸易及探索拓面亚洲与东家都全世界引领者欧洲刚走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期些历史家认欧洲要远远落于世界其许文明直1800才赶并超些领先亚洲家西崛起比较晚近才突发程度都要归功于其文明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欧洲—世界史视角西崛起(1500~1850)》评材料关于西崛起观点(12)(要求:围绕材料种或两种观点展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审题基本要领:1.题型:评评论题2.范围要求:材料种或两种观点建议选择种观点3.答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文4.间空间范围:1500-1800;欧洲亚洲(非洲、拉美、东典型)二、评标准:等(12~10)①紧扣评论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角度评论;③论证充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①能够结合评论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①偏离评论象观点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清楚评标准看核观点明确、角度评论三、本题解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解读信息调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 2.命题者意图:原欧洲崛起历史本面目评论关欧洲崛起观点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新航路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西文精神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世界科技术历史足迹 4.审题关键:命题者明显倾向于杰克·戈德斯通观点即西崛起比较晚近才突发要观点展论述四、材料所观点:1.西崛起世界历史引入胜历程2.非、拉、亚历史欧洲接触才始3.1500前亚洲与东家全世界引领者4.1500前欧洲落于世界其许文明5.1800欧洲才赶并超亚洲家6.西崛起比较晚近才突发7.西崛起程度归功于其文明观点任选论证即五、评论示例——1亮自观点(总论点):西崛起比较晚且程度归功于其文明 2(论点):西早期殖民扩张代落于东家16-18世纪能侵略非洲、美洲能摇等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家3(论点二):19世纪前期西才崛起工业革命使英实力迅速增强1840鸦片战争英胜利标志西崛起4(论点三):西崛起文明源于东家唐朝明朝传播西科技、思想、文化说明论点5结论(呼应总论点):西1800前才真崛起并且文明源于等东家六、结:类试题答题基本要领:1概括材料观点标明观点自哪则材料2选择观点并作判断确定立论驳论3段论述——第段:观点表述;第二段:论点(必须总观点部)表述及其论证;第三段:论点二(必须总观点另外部)表述及其论证;第四段:论点三(必须总观点另外部)表述及其论证;第五段:结论(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升规律、本质、实质、确做)练习:评价关于西传教士观点41.(12)阅读列材料答问题材料 随着教华势力断恶性膨胀更恶霸赖籍着入教名逃避官府管辖教特权掩护非作歹倡导西郑观应奏折提莠民教护符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占妻侵产负租项欠钱粮包揽官事击毙平民……;毓贤奏折说……迩彼教见鸱张经投教即倚护符横行乡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辄欺……每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平……;义团坚决镇压袁世凯奏折认……东省民教积相能推原其故固由教民强横亦由官未能持平办理……教民气焰益张良民激怒愈甚旦发作势同决川由看清廷官员并非知事情缘由郑、毓、袁三政治立场同都认教平民欺压官吏袒教抑民激进民变终酿义团民变材料二 培养医才满足医院需求1866嘉约翰设博济医校始招收男改名南华医科校始招收孙山曾该校习博济医校设解剖、理、内科、外科、化、药等嘉约翰亲自教课1898嘉约翰花湾建造第所精神病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传教士先创办广东医堂及其附属柔济医院护士校、韬美医院等培养首批护士评材料关于近代西传教士观点指导:第步:概括材料观点材料:传教士列强侵华代表材料二:传教士传播西先进文明第二步:观点析选择1.观点析:传教士列强侵华代表近代列强侵华核控制市场核服务政治、经济、文化等面要求传教士打着传播基督教旗号实质经济侵略服务观点确2.观点析二:传教士传播先进文明论传教士传播福音创办校、医院、报刊杂志都侵略服务否认部传播先进文明愿望改变整西家侵略性质能说客观传播西先进文明3.选择:传教士列强侵华代表第三步:列写作框架示例1.(总观点)材料说传教士列强侵华代表观点反映传教士本质2.(观点)传教士列强侵华急先锋3.(观点二)传教士加速近代半殖民化进程论证——政治破坏文化 *** 条约内容;干涉内政材料内容;经济巧夺豪取材料内容;社面破坏传统道德材料内容4.(观点三)传教士文化能改变列强侵华本质。

三、求高考新课标历史41题这种创新题型如何解答能得高分,包括提炼

历史高考观点评论题专题辅导目录1.高考例题: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练习一:关于西方传教士的观点。3.练习二:关于“全球化”的观点。

4.练习三: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观点。5.练习四:关于科举制的观点。

6.练习五:评论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7.练习六:评论关于20世纪悖论的观点。

例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1宁夏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一、审题的基本要领:1.题型:“评”是评论题。2.范围要求: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

建议只选择一种观点。3.答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表述成文。4.时间空间范围:1500-1800年;欧洲,亚洲(非洲、拉美、中东不典型)。

二、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从评分标准来看,核心是观点明确、多角度评论。三、本题解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

2.命题者意图:还原“欧洲崛起”历史的本来面目,评论有关“欧洲崛起”的观点。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

4.审题关键:命题者明显倾向于杰克·戈德斯通的观点,即“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因此,要以这一观点为中心展开论述。四、材料中所有观点:1.西方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

2.非、拉、亚的历史是从欧洲的接触才开始的。3.在1500年前后,亚洲与中东国家是全世界的引领者。

4.1500年前后的欧洲落后于世界其他许多文明。5.1800年欧洲才赶上并超过亚洲国家。

6.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7.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他文明。

以上观点任选一个论证即可。五、评论示例——1亮出自己的观点(总论点):西方的崛起是比较晚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他文明。

2(分论点一):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时代落后于东方国家。16-18世纪只能侵略非洲、美洲,不能动摇中国等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

3(分论点二):19世纪前期西方才崛起。工业革命使英国实力迅速增强,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胜利标志西方崛起。

4(分论点三):西方崛起很多文明成就来源于东方国家。以唐朝到明朝传播到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说明分论点。

5结论(呼应总论点):西方在1800前后才真正崛起,并且很多文明成果来源于中国等东方国家。六、小结: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1概括材料观点。

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

3分段论述——第一段:观点表述;第二段:论点一(必须是总观点的一部分)表述及其论证;第三段:论点二(必须是总观点的另外一部分)表述及其论证;第四段:论点三(必须是总观点的另外一部分)表述及其论证;第五段: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练习一:评价关于西方传教士的观点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教会在华势力的不断恶性膨胀,更多的恶霸无赖也籍着入教为名来逃避官府的管辖,以教会的特权为掩护为非作歹。如倡导西学的郑观应在当时的奏折上提到,“莠民以教为护符。

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占 *** ,侵人产,负租项,欠钱粮,包揽官事,击毙平民……”;毓贤的奏折也说,“……迩来,彼教日见鸱张。一经投教,即倚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对义和团坚决镇压的袁世凯在奏折中也认为“……东省民教积不。

四、历史高考真题41题怎么得高分博客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五、高考文综第41题的答题技巧

政治、历史、地理答题技巧:

一、政治篇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在研究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得分技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冲关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考生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必须过好基础关,即要熟练掌握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对课本中的知识要做到细、熟、通。

其次,要过好能力关,即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要过好技巧关,即根据政治非选择题相应的设问类型,采用相应的解题方法。

1.体现、说明类主观题冲关

解答体现、说明类试题可分四步。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2.原因类主观题冲关

解答此类试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不仅要解释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说明其影响和意义。对于原因类试题的解答,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分析其必然性,即分析这样做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要(能)这样做。分析时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分析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步,联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当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除了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之外,有时还需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

3.措施类主观大题冲关

解答措施类试题,首先要读懂设问,确定答题范围;其次要明确措施的实施者,有几个措施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最后将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作答。

4.意义类主观题冲关

文章标签: # 观点 # 历史 # 学生